新时代城市学校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今(4)日,由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主办的“重庆市新时代城市学校生活教育研讨会”在江北区玉带山小学举行,来自市内外的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围绕“学科与生活融合,转变育人方式”探索新时代城市学校生活教育路径。
穿衣搭配能把数学变得生活化
爱美也能学好数学问题。研讨会上,玉带山小学的数学老师黄忆生分享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搭配问题》的教学故事,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黄老师表示,二年级时小朋友们接触了简单的排列组合,在此基础上三年级下册还要继续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每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符号化,而在学习中,会有学生觉得很难。
那么,把它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搭配衣服,可能就要好懂很多。比如,一个人第二天有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衣可以穿,那么有几种搭配方式呢?一件衣服分别搭配三件下衣,是三种,两件衣服,就是六种,实际上就是2×3。“把问题引入生活,绝对要比单一的问题来看,更容易解决一些。”黄老师说。
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
在玉带山小学,像这样基于生活融合的学科课程还有很多,学校还以“学科·教育·生活”为主题专门给孩子们开了生活教育课程。
活动现场,玉带山小学校长邹红以《基于生活融合的小学学科育人实践研究》为题,分享了该校学科育人的路径、方法和经验。
邹红说,当下,一些小学存在“教”与“育”分离的问题,学科自身全面育人的功能没得到很好体现。一些学校 “关起门办学”,造成课程与生活脱节、教学与生活脱节、评价与生活脱节、儿童与生活脱节,导致学校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教师专业发展不高、学科育人成效不高等问题。
邹红认为,实现“学科育人”要有学生生活经验的介入,“换句话讲,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并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优秀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指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情景体验获得应有学科素养,指导学生在复杂的生活情况下运用知识,检验知识。”
“学科育人就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各学科保持独特育人价值,有机融合、和谐发展,不能是重智轻德或者重应试轻素质,更不能出现结构性缺失。”邹红对玉带山小学基于生活融合的“1+1+1”学业评价2.0,以及基于生活融合的学科育人整体推进路径进行了介绍,赢得了与会嘉宾的一致称赞。
不要用课堂学习取代劳动教育
“让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外干点活儿,可以缓解全社会为之焦虑不安的学生心理健康、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柳夕浪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劳动则是“付出和奉献的过程”。
他表示,根据某地级市小学生服务性劳动情况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参与服务性劳动指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学校,其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兴趣爱好有较大优势,品德行为发展上也有一定优势。就学生个体而言,积极参与服务性劳动的学生在人际发展(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上得到明显提升。
为此,柳夕浪指出,各中小学校,不要用课堂学习取代劳动教育,不要以一般活动充当劳动教育,不要在温柔、漂亮的舞台上表演劳动教育。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摄影 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