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广东> 小学

东莞义务教育秋季入学招生网上报名已启动, 6月1日起填报志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王雷

5月9日,东莞市2022年义务教育学校秋季招生入学正式启动报名。据了解,今年东莞市继续实行网上报名,家长们不必线下排队提交资料,在家就能轻松报。

报名时间为期10天

据悉,此次网上报名时间从5月9日10点起至18日17:30止,为期10天。适用对象为东莞本市户籍学生和非本市户籍学生。具体有三类:一是幼儿园升小学一年级、二是六年级升初一、三是非东莞户籍学生积分入学非起始年级公办学位或民办学位补贴的在读学生(即小学2-6年级,初中8-9年级)。

对于入学年龄要求,申请小学一年级需年满6周岁(即2016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申请初中一年级为在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有正常学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此外,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不能申请留级重读。因身体状况确需延缓入学的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按规定向所在园区、镇(街道)教育部门提出申请,教育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延缓一年入学。

记者了解到,志愿填报和学位安排不以报名先后决定。招生平台在网上报名期间24小时对外开放,家长可错峰报名。此外,网上报名期间内报名信息可多次修改(提交后也可以返回修改),但网上报名结束后,报名信息不能再修改和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经在读1-5年级或者初一初二,不需要再次网上报名,直接升学即可。如果学生升入非起始年级(如2-6年级,初二、初三),想换学校或换镇街上学,进行插班,可向镇街教育部门咨询,或者咨询想插班的学校。

具体报名材料依户籍决定

非东莞户籍学生申请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须选择其父或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作为家长方提出申请。

具体分为以下5种情况:(1)家长方是东莞市户籍的,可直接为适龄子女提出入学申请。(2)家长方是中国境内非东莞市户籍的,须持本市有效《广东省居住证》,或在本市办理有效居住登记;(3)家长方是港澳户籍的,须持本市有效《港澳居民居住证》或《港澳台居民居住证领取凭证》;(4)家长方是台湾户籍的,须持本市有效《台湾居民居住证》,或五年期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港澳台居民居住证领取凭证》;(5)家长方是外国国籍的,须持有效护照、签证或居留许可等证件。

对于非东莞户籍学生,网上报名所需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和监护人的基本信息、积分信息,以及上传学生和监护人的基本证件照片(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和监护人的户口簿、学生出生证、父母结婚证、学生证件照等)。

而对于东莞户籍学生,网上报名资料较为简单,主要填写学生和监护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上传学生和监护人的基本证件照片(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和监护人的户口簿、学生出生证、父母结婚证、学生证件照等)。

为更好指引广大学生和家长网上报名,东莞市教育局分别准备了电脑端和手机端报名操作指引,市民可登录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平台(电脑版网址:https://zs.dg.cn、东莞慧教育”微信公众号、“东莞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i莞家微信公众号、i莞家APP)了解注意事项并报名。

6月1日起,成功报名的学生可填报志愿

记者了解到,此次报名入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月9日-18日网上报名(即采集报名信息),此阶段暂不用填报志愿;第二阶段是6月1日09:30-6月13日17:30志愿填报,报名信息审核通过的学生才予以填报志愿。东莞市教育局提醒广大家长无需焦急,各镇街的招生方案和民办学校的招生简章将在5月陆续推出,广大家长可参阅后再进行填报志愿。

东莞户籍学生可自选填报“户籍地公办学校”“优待政策学位”或“民办学校”三个志愿大类中一项或多项的志愿类别学位;其中民办学校最多可以填报全市范围内的3所。为了增加选择权,可以选择多项,就算到时多所学校中签,学生从多所学校里面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非东莞户籍学生可自选填报“积分制入学位”“优待政策学位”“民办学校”三个志愿大类中一项或多项的志愿类别学位。其中民办学校最多可以填报全市范围内的3所,如果申请了积分制入学的非东莞户籍学生,须至少填报1所积分制入学申请镇街所在地的民办学校。同样,为了增加选择权,如果符合条件,建议可以选择多项,就算到时全部中签,最终从多所学校里面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记者了解到,无论学生户籍是否为东莞籍,所填报的三个志愿大类不分先后顺序,是平行志愿,都是独立的,互不影响。

多个小孩可申请调剂至同一个学校

记者了解到,今年在民办学校电脑派位后新增“双/多胞胎学位调剂”申请栏目,如电脑派位后双/多胞胎小孩分别被派位到不同民办学校,可以通过网上申请方式,在派位结束后第一轮补录环节优先调剂。调剂的要求是:双/多胞胎的民办志愿学校及志愿顺序必须一致,不一致的招生平台不予以受理调剂申请。

至于公办学校多子女同校入学的处理问题,由属地教育部门根据学位情况综合统筹,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