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广东>

美丽乡村·教师 | 陈新建: 为每一个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

每周五下午三点,广州市黄埔区九龙第三小学三年一班准时响起清澈的歌声。咚、咚、咚、起!“金孔雀,轻轻地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孩子们用拳头敲着节拍,唱起悠扬的傣族歌谣,不时在老师的带领下且歌且舞,欢乐的情绪随着音乐传遍校园。

这样一节欢快的音乐课,是九龙三小音乐老师陈新建亲手缔造的。他用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孩子们完全地融入音乐,把艺术的快乐带给每一个孩子。他说,“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如今,陈新建已经九龙镇扎根22年,是广州市第18届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约教研员,广州市小学音乐中心组成员,他用音乐润泽了这片乡村土地。2021年3月,陈新建作为乡村教师代表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扎根九龙,为孩子插上音乐翅膀

黄埔九龙镇这片土地,陈新建已经坚守了22年。2001年从赣南师范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决定从江西老家来到广州,成为了九龙镇镇龙中学(现黄埔区玉岩实验学校)的一名初中音乐老师。至此他就一头扎进音乐课堂的海洋里,成为了乡村学校里稀缺的音乐教师。2014年因资源整合,他调到现在所任职的学校——九龙第三小学至今。

乡村孩子不比城市的孩子有资源,能够参加各种艺术兴趣班。学生们的音乐基础几乎为零,这是大部分乡村音乐教师都要面对的难题。但是陈新建却说,“我们的孩子虽然说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为了证明这一点,陈新建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把系统的乐理知识教给孩子,为孩子们的音乐之旅打上了牢固的地基。记者看到,在课堂上,他会用问答、在本子上默写等各种形式来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而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点更是应答如流,每当老师提问便争着举手回答。陈新建笑着说:“学生们在其他主科课堂上可能都不如在音乐课表现好。”

谈到如何打造生动有趣,又能让孩子学得进知识的音乐课堂时,陈新建表示:“在课堂上融入游戏,通过玩耍、律动、畅游,把乐理知识和课本歌曲通过有趣的方式演绎出来,让孩子们都能够参与进来。全身心地去体悟到音乐的魅力,才能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为每一位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是陈新建一直坚持的事。在课堂之外,他还打造了“好儿郎”合唱团,帮助热爱音乐的孩子站上更大的舞台。合唱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靠陈新建一个人“张罗”。在合唱比赛的赛场上,有人评价他是“无所不能”的合唱团“统帅”。而孩子们也很争气,先后拿下第十四届广州合唱艺术节黄埔赛区小学童声二等奖、第四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声乐器乐舞蹈大赛获声乐类小学B组一等奖等荣誉。如果说陈新建为孩子们种下了音乐的“种子”,那这一张张奖状便是“开花结果”的见证。

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音乐

“教育均衡”和“因材施教”是陈新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说“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探索出一条合适的路,才能真正让每个孩子获得音乐的快乐。

陈新建回忆,“刚开始开展教学的时候,学生常常在歌唱时出现白嗓、音高不准等情况,没有集体歌唱意识,更谈不上多声部歌唱带来的享受以及愉悦……”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提高,陈新建引进了国际知名的“柯达伊教学法”,培养学生准确歌唱及多声部歌唱的能力。

弱化伴奏,突出人声和节奏语言,强调手势和肢体动作……这些“柯达伊教学法”的特色都可以在陈新建的课堂教学中找到明显踪迹。而这也正说明了,扎根于乡村,他从未裹足不前,不断寻找更先进、科学又适合乡村学校现状的音乐教学方法,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不逊于其他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

“不要吝啬温暖和爱,用音乐和肢体语言去交流。”陈新建提到班里有一些需要特别“因材施教”的学生,他们是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对于这些孩子而言,高互动性的音乐课成了为数不多能够让他们参与进来的课堂。记者发现,音乐课上,三年一班的特殊儿童也能参与到节拍的击打和随着歌曲的简单舞动中,如果不是特别指出,很难发现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走到这些孩子面前,我会先跟他微笑,竖大拇指,主动把爱展示给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一看到我也愿意主动表达善意,这就是一种爱的给予与回馈。”爱与包容,是陈新建“因材施教”的一个缩影。

“在乡村学校做音乐教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陈新建认真地说。深耕九龙镇二十一载,他坚定地做着那个“为众人抱薪者”,守护着一簇音乐的火光,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付出,然后静待花开。”陈新建说,做一名乡村教师,是他从不后悔的决定。

文|记者李可欣

图|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