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上大学的第二年,偶然在空间里刷到 母校的当年高考战绩,记得一本过线人数真叫个突飞猛进,当时只以为是校方为了招生宣传,故意夸大数字。直到我弟弟也上了 ,才搞清楚缘由。在我们那一届高三毕业后,学校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改之前的学习衡水模式,更进一步变成直接复制衡水模式。
河北人对衡水模式的感情之复杂,应该不低于对省会石家庄的认同度。一个全国性洼地省份,养蛊似的搞出了一个拥有全国知名度的“高考工厂”。衡水模式之前一直备受争议,开启的是真正高考地狱模式,上 那阵,就对具体细节有所耳闻,当时还天真的认为衡水模式运作下,碾压的只有衡水学生,后来看到的多了,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是在早几年形容衡水模式,可能还需要用更多的词汇语句,好在随着网络流行词的进一步丰富,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精准的词汇——内卷。
我对这场“内卷”的清晰认识,始于入学后的一个困惑:当年,虽然大家同样是一本线进入的大学,但各省的分数线并不一致,大家都认为自己的省份才是高考地狱模式之最。有这种看法的同学,生源地包括但不限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在一通通争辩加一通通查数据之后,惊讶地发现,在使用同一套高考试卷的背景下,虽然河北省的高考录取率高于河南省,但诡异的是,河北省的一本线反倒高于河南省。这个剪刀差的存在,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偶然看到衡水的高考战报,才明白衡水模式的可怕之处。衡水中学和衡水二中两所 ,在多年间稳稳占据河北省清北录取名额的70%。相比之下,理论上的衡水 生基本盘,也就是衡水人口才420万多一点,在省内11个地级市中人口排名倒数,仅仅占7400余万河北人的不到6%。换句话说,这相当占据了分配给省内5180万人口的清北录取名额,或者再换句话说,衡水地区的清北录取率高于省内其他地区38倍,而清北录取名额还仅仅只是一个参考指标,高考里,还有规模更加庞大的985录取名额、211录取名额。
同一片燕赵大地,换谁来猜,也不会认为衡水是块出类拔萃的风水宝地,拥有着高智商学生群体高地。肉眼可见的因果关系就是,在衡水模式运作下,衡水的高考生内卷挤占了省内其他地区的高考录取名额。衡水的领先地位会一直保持吗?大概率也不会,大家吃亏,只是吃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亏,等反应过来,大家一起卷的时候,始作俑者也就没有什么便宜可占了。就像开头提到的,我的 母校,更换了领导层后,就开启了用魔法打败魔法的道路,抢回了一部分本应属于自己的高考录取名额。估计走上这条路的 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大家在吃着同一口锅里的饭,本来饭是公平分配的,大家你一勺我一勺,也都可以慢悠悠地享受用餐过程。突然有一天,某个人想多吃一点,于是就开始抢着下勺,一开始也确实得偿所愿了,但是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吗?肯定不会的,因为这样做对其他人不公平。理论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开始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均衡化之后,大家都得去抢、去狼吞虎咽,但还是只能吃到和之前一样多的食物。最终,全员内卷得到的结果,肯定和全员不内卷差不多,只是大家习惯了卷之后,不知道是不是还会有人记得,曾经没有内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