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河南> 高考

河南985大学滑档21%, 山东本一批滑档7万人, 还怨高考网红老师?

河南省985大学滑档21%,山东本科一批滑档7万人。

高考录取季,滑档、断档、退档、缺档这几个成了网络热词。

先说滑档,其实滑档和掉档是一个意思,打个比方,你分够本科一批,但因为心气高,报的全是清北复交,低于所有学校的投档线,都没有录取你,这种情况就是滑档或掉档。

再说断档,录取断档,简单来说就是某所院校在某省招生录取时分数线非常低,与往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是605的录取分数,今年的投档线500分还没录满,这就是“录取断档”。

还有退档,退档比较惨。

因为高校调取档案大概会调取计划的110%左右。假设你考了600分,正好是卡线投档进去的。你的分数却没过所报专业的分数线,即使你够某些专业的分数线,但是你不服从调剂,就无法被录取,会被退档。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如色盲啥的,不符合要求退档的。

最后说缺档,缺档特别不给高校面子,比如某高校在一本批次有100个计划,一本线以上只有70个,缺了30个。

缺档比断档更为严重,断档只是录取分数比较低,缺档是最低分也没有考生报,特别不给面子。

一,河南省985大学滑档21%是个什么情况?

考生和家长都知道,985大学是稀有产品,全国总共只有39所。前几年,考生只要能录取985大学,什么专业都可以。

世道变了,如今考生不再只看学校,而是关注专业了。

今年河南高考大滑档,大量的名牌大学985高校进入征集志愿的名单,据统计,河南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人数1555人,而征集志愿人数今年到达了330人,征集率21%。

河南实行的是平行志愿,每一个批次可以填1到12个志愿,每个高校的志愿最多可以填五个专业,这种情况下,它的滑档率依旧高得吓人。

比如,吉林大学去年在河南就出现了断档,它的土木建筑类专业录取分数只有530分,比河南信阳师范学院还低2分。

今年,吉林大学又爆出冷门,直接缺档30人,还有厦门大学缺档14人、华中科技大学缺档11人、同济大学缺档11人、东北大学缺档26人等等。

这些可都是响当当的985大学,有点不可思议。

二,山东本科一批滑档7万人是个什么情况?

山东省2023年高考普通本科一批录取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据统计,近七万人滑档未录取。

山东省今年划线比例是1:1.2,投档比例是1:1。也就是说,基本上投多少录取多少。就这样还有7万人滑档。

只有一个原因,“过去你对我爱搭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这7万考生分数不高,但追求高,志愿报的高,一般的院校不入他们的法眼。

今年这种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山东是这样,河南也是这样。

三,有人说,这都怨网红老师张雪峰。

张雪峰指导高考志愿,特别接地气,他跟家长连线时,口无遮拦,比如说自己家乡的齐齐哈尔大学招不到好学生,全国500强企业不会招聘齐齐哈尔大学的毕业生,还说西南大学兽医专业是“母猪接生专业”,结果引来了官司。

今年张雪峰还吐槽新闻、法学、会计、土木建筑等专业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他对一个家长说,“如果你的孩子非要学新闻专业,建议你把他打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又引起很多网友的辩论,厦门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公开与张雪峰杠,张雪峰也深知“人红是非多”,不得不“强制住院”。

有人说,但凡被张雪峰吐槽的专业,今年都招不满,包括很多985大学,都怨张雪峰这张大嘴巴。

我认为这怨不得张雪峰老师,他说也好,不说也好,冷门专业变不成热门专业,如今网络发达,考生不是那么好糊弄了。大学录取和考生填报志愿,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高校有录取权利,考生也有选择权利。

四,多地出现滑档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河南、山东出现985大学录取滑档现象,原因还是出在专业上。985大学缺档都是缺在国家专项计划和提前批上,很多大学在这上面都放的是一些冷门专业,目前就业环境还不好,考生总不能为了一个985就牺牲掉专业吧?

第二,滑档不怨张雪峰,是由于广大学生以及家长信息量大,对专业以及学校有着严格挑选的态度,大家知道哪些专业好和哪些专业不好,大家打破信息封锁之后,通过网络的方面,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就业率广的专业,并不属于认知偏差。这才是滑档的真实原因。

第三,河南省实行的是平行志愿,每一个批次可以填1到12个志愿,每个高校的志愿最多可以填5个专业,如果都按所谓专家指点的“冲一冲、稳一稳和保一保”来报志愿,是不会出现滑档的,可是考生宁愿滑档到下一个批次,也不愿意将就,这种现象值得高校深思。

第四,河南高考生是全国最多的省份,僧多肉少,考生多了,竞争力大,竞争力大了,导致滑档的人也多。

很多人过了一本线上不了一本,只能去上二本,过了本科线上不了本科,只能去上专科,外省的高校在河南招生也比较少,就造成了压力非常的大。

越是大环境就业形势不好,高考生报志愿越是挑剔,滑档的越多,这是一个规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