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 高考

10年江苏高考755字作文, 令阅卷老师晦涩难懂, 专家写4页文稿批注

高考作文,向来是历年6月份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莘莘学子们运用各自的笔墨,在固定的范围内呈现迥然不同的文章。

每年的高分作文,自然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这些文章向来立意深远,深扣主题,引得阅卷老师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但在2010年的江苏高考,出现了这样一篇作文,让阅卷老师都看不明白。到最后紧急请示专家进行阅卷。

在彻夜研究后,这位精通古汉语的学者竟写出整整4页注解,并表示就算是自己也未能完全读懂。

虽然这篇作文仅有755字,甚至未达到最低字数要求,竟然引得北京大学?来“抢人”,希望将作者破格录入北大。

这篇作文究竟写了什么,让古汉语学者都感到晦涩难懂,让北京大学着急抢人?写下这篇作文的,到底是何方神圣?

来自两千年前的文章

这篇作文名为《绿色生活》,立意主题为环境保护。无论从标题还是立意来看,这篇作文都是平平无奇,放在那届江苏高考50多万篇作文中,丝毫不起眼。

如果这篇文章真如表面上这么简单的话,自然不会让阅卷老师直呼看不懂,更入不了北大的法眼。

关键点在于,这篇作文完全由文言文书写,使用的文体还是最具有中华文学艺术特色的“骈文”,艺术造诣上十分高超。

“骈文”起源于汉朝末期,兴盛于南北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常以两句作一对,每句四到六字,讲究字面上对仗工整,发音上铿锵错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

让骈文如此负有盛名的是华丽的辞藻与古意的文字,文中常常会大量使用如今不太常见的复杂生僻字,再作以繁复的修辞手法,所以晦涩难懂。

想要运用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可不是肚子里稍微有点墨水的人就能随手做到的。它需要大量阅读古汉字、词句及文章打底,同时要对行文手法、规则了然于心。

仅仅这样还不够,作为一种艺术性为主的文体,它还要求作者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在审美上对汉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否则写出来的骈文空洞无味,不知所云。

而这篇作文不仅文章结构、规范都合乎骈文规则,在整体的文学与美学价值上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还会以为这篇文章出自古代某位骈文名家之手,而非来自现代年龄不到20岁的高考生。

最让人钦佩的是此文所透露出的,属于作者的少年书生意气。通篇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丝毫含糊,每一句都用最准确、最干练、最富美感的文字进行表达。

行云流水,该落笔时不犹豫,该收尾时也绝不迟疑,起承转折错落有致,一口气读下来,让人有一种一气呵成的快感。

从本文文章字数仅有755字就可看出,作者宁愿扣分也不愿多下一笔破坏自己的杰作,这是何等的逍遥洒脱。

而通篇大量的生僻字,是导致阅卷老师难以看懂的“罪魁祸首”。但笔者书写无误,表意上也无任何问题,可以看出其绝非是在哗众取宠,而是真将这些古老的汉字熟稔于心,懂得如何去运用。

譬如文中出现的“幠”字,既有遮掩、覆盖的意思,也有疏忽、怠慢之意。这里本是写人类的污染排放遮天蔽日,用上“幠”字后,多加了一层人类疏忽、怠慢大自然的意味,不禁让人拍手叫好。

这样的生僻字运用,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也难怪古汉语专家连夜做出4页注解了。那么,这么一篇“惊世骇俗”的骈文,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理科才子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竟是名理科生。这个真相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人们的印象中,醉心于数字的理工人才与研究文字的文人才子相去甚远,更别说写出震动北大的文章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这名学生名叫王云飞,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一个偏远村庄内。与大家设想中的书香门第不同,他的出身很普通,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田埂上劳作了一辈子。

没有足够的环境培养,本身学习的还是理科,王云飞是如何建构起自己的古文功底的?答案是长期以来的兴趣爱好。

学习古代汉语文学自幼便是王云飞的一大爱好。童年时,父母给他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幼小的王云飞很快地爱上了这种朗朗上口的“歌”,没过多久竟然将一整本都背了下来。

自此,他对古代文学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老子》、《孔子》、《资治通鉴》···这些都是王云飞不离手的最爱书籍,常常被他翻得书页脱落,不得不用订书机钉起来。

在小学时,同学还在为明天要背诵的古诗词发愁时,王云飞已经就着注解开始看古汉语名著了;中学时,其他人还在为看不懂古文发愁时,他已经能够看懂没有任何注解的文言文了。

高考时,其余考生还在为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而晕头转向,抱头苦思的时候,王云飞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完成了以文言文、骈文为基础的作文。

在这篇独特的高分作文公布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人争相围观这篇出自现代学生之手,却仿佛来自古代的作文,直呼“看不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身高一米七,戴着一副方框眼镜的王云飞身形挺立,面对记者抛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脸上始终挂着一副和煦的微笑,颇有古代举人的风采。

他自谦地说道:“这只是我小小的兴趣,我的文章尚且幼稚,没什么了不得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人会把他的谦辞误以为真,在这篇文章下,别人看不到的幕后,他付出了超出常人许多的努力与耐心。不断磨砺写作技巧,丰富文化涵养,这才在高考中一鸣惊人。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支撑。如果只看到王云飞的高分作文,却忽略了他每日的挑灯夜读,显然是不对的。

在高考前,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他一直在纠结如果用文言文去写作的话,会不会在成绩上造成影响。

直到高考前一夜,他才对母亲说:“我决定冒险了,我要用文言文写作。这个爱好陪伴我这么多年,如今是证明我没有辜负它的时候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考场上的王云飞在握起笔的一瞬间,就忘却了所有杂念,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绿色生活》。

这篇文章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引起了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抢人大会”。这些学府大多求贤若渴,爱才如子,像王云飞这样少见的古文天才是绝不可能放过的。

但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北京大学派出在江苏负责招生的老师,亲自邀请王云飞提前进入北大,竟被拒绝了。

争相邀请

第一个向王云飞抛出橄榄枝的是东南大学?。王云飞在满分480的江苏卷中拿到了384分的好成绩,已经超过了一本线,再加上这篇让人动容的作文,东南大学招生办立刻想方设法地联系上了王云飞。

与北京大学希望他进入古代汉语系做学术研究不同的是,东南大学尊重了王云飞的理科生身份,在学科选择上给其很大的自主权。

这对王云飞来说正中下怀,他心仪的专业是建筑相关的学科,他认为文言文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私下闲暇时独自琢磨即可,不需要系统性地专门学习。

东南大学充分听取了他的意见,直接将他提前录取到了“土木工程学”专业。并表示只要王云飞有兴趣,可以帮助其做一些古代中国建筑的研究。

北京大学此时姗姗来迟。对于这个心仪的学生已经决定进入东南大学,负责招生办的老师深表遗憾,感叹自己错过了一个好学生。北大招生办还再三表示,如果他愿意,随时欢迎他进入北大学习。

王云飞婉言谢绝了,他说道:“我与东南大学已经在电话里做过口头承诺,尽管我很感激于北大的邀请,但也不能失约反悔。”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地闻讯赶到的家长们,他们的孩子大多在积极备战高考,文言文一直是让人头痛的项目。来找王云飞是为了向他请教学习古文的秘诀。

他耐心地解释道:“如果能将一件事变成如吃饭喝水每天必做的事,几年之后效果必然显而易见。”

这句话是王云飞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让他能够在不同环境、不同领域下持续地鞭策自己,十年如一日地醉心于同一件事,以求做到最好。

文人“工程师”

进入大学后,王云飞依旧保持着文言文阅读、写作的兴趣爱好,这让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从如皋来到大城市南京上大学,他坚持在不大的行李箱中塞下了两本古文原著,描述妖奇怪异的《山海经》,以及教授为人处世之道的《中庸》

他常常捧着这两本书,在清晨时来到校园内的大湖边,静静地读上几百字,品鉴晦涩难懂的文字中蕴含的韵味,细细揣摩文章的意思以及其中包含的中式思想。

十年如一日,王云飞的确成功地做到了。

但有些时候,他的手上也会捧着英文教材或著作,按他的意思是,英文会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十分实用,同时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也能增长自己的见识,将中西方思想文化融会贯通。

这种进步的思想让王云飞在东南大学中进步神速,没过多久,校方找到他,请他以先进学生代表的身份,为东南大学写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校史。

这比高考时写一篇命题作文难得多,但王云飞没有谢绝,而是兴致勃勃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校史必须按照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进行描写,所以不能过多使用骈文中的华丽辞藻;并且东南大学在历史上换过11个名字,如此之多的名字翻译成文言文正确无误地表述出来也是个大难题。

王云飞挑灯夜战,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着数十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古籍名著。终于在几个月后,将这篇风格典雅的校史呈献给了校方。

在维持自己古文爱好的同时,王云飞也没有荒废了学业,他将二者结合起来,专门去阅读那些记载着古代建筑的古典文献,在研习古文的同时不断积累着建筑学的相关知识。

大学生活期间,他恪守着十年如一日的人生信条,成绩在系里一直名列前茅,是百里挑一的尖子生。

毕业后没多久,王云飞就拿到了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的录用信,如约踏上自己期待已久的建筑师之路。

在一段时间的实习后,王云飞因成绩优秀突出,办事认真细致,被中建八局派往上海参与虹桥商务核心区项目的开发,任职监理工程师。

这个项目因质量优秀,获得了工程质量管理小组颁发的上海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依靠这份业绩,王云飞升任中建八局上海分公司经理,从此长居于上海。

2022年,王云飞已经总管中建八局在整个江浙沪地区的市场运营,成为了二把手级别的人物。

即使如此精明能干,年少有为,他也始终没有忘记喜欢古文的爱好,没有改掉关于古文的一切习惯。如今他仍旧会经常阅读文言文,兴头上来时亲自写上一篇“骈文”。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正如他所喜爱的《中庸》里写过的,一切高超而老练的才华或技巧,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稚嫩地尝试中,日复一日不断坚持才逐渐磨砺出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