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

来论丨教师工作5年月薪370元, 反思高校人才引育机制

近日,一则《高校教师工作5年月薪高达370》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该名博主自称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扬州大学任教。文章讲述了任职期间出国深造被学校阻拦、出国后扣发工资等不公平遭遇。8月1日下午,扬州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称,已经关注到相关情况,是该教师延迟回国造成,一直在积极处理,近期会出一个官方说明。

事件发酵后,扬州大学接受媒体采访,公开作出回应,表示将发布官方说明,这无疑值得肯定。其实,遇到这种内部管理引发的舆情,学校完全可以针对当事人诉求,开诚布公地交流,并向公众解释关切。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向名校毕业生抛出橄榄枝,一些青年才俊也“逆向”来到三四线的地方高校,这本来是一段双向奔赴的佳话。

但聚天下英才的同时,也要明确他们的真实需求。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一二线城市的高薪岗位,图的就是能够于此潜心研究、安心教学,在教研领域有所成长、有所建树,与高校同频共振、并肩进步。但他们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也要在屋檐底下过平凡日子,该有的政策福利不能少,该给的薪资待遇不能落空。不仅如此,还要尽可能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合理诉求,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进而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此事之所以受到破圈传播,与其突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有关:许多人万万没想到,扬州大学作为地方重点建设大学,竟因工资待遇问题,引发在职教师“血泪控诉”,这难免让人将思考触角引向了人才管理层面。在此背景下,包括涉事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该反思,其用人机制是否已尽善尽美?尊重和厚待人才,有无被僵化的行政体制架空?

说到底,人才难得,怠慢不得。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不能光有口头承诺,还要推出优待政策和多元评价,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既做到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也要让真才实学之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让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得以竞相迸发。如此方能让高校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高校事业。

人才是高校发展最大的底牌,与其失去后追悔莫及,不如提前关怀备至,给人才以优待,于人于城市而言,都是一种双赢。而今这起高校和老师隔空争论引起的风波,为人才管理机制提了个醒——高精尖人才就该有与其匹配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这才是最该有的引才用才方式。

希望扬州大学能尽快彻查事实,澄清真相,给当事人一个说法,也给关心此事的公众一个交代。在此事上,大家不仅期待真相大白,也希望涉事高校正视人才环境上以及可能存在的人才“引而不用”的问题。往小了说,这关乎涉事高校的人才环境健康与否,往大了说,也关系到国内地方院校的人才引育问题。

作者孔德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