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 ,发端于近代曾经大规模的洋务运动和“西学东渐”之后。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并创办了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武汉大学,至今已有近130年校龄;
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后来逐渐演变为曾经赫赫有名的北洋大学和现在的985名校——天津大学,至今也已有126年的历史。
此后的20年间,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集中创立,也奠定了自近代以来的我国 的基本局面,例如——
上海交通大学于1896年创立
四川大学于1896您创立
浙江大学于1897年创立
北京大学?于1898年创立
山东大学?于1901年创立
南京大学于1902年创立
同济大学于1907年创立
清华大学于1911年创立
……
以上这些大学,校龄都超过了百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我国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那么,在我国近130年的 发展之中,最厉害的大学又是哪一所呢?
有的小伙伴们可能要说啦!——这还用问嘛,一定是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啦!
答案还真不是这样!
我国近代以来,曾出现过3所非常厉害的高校,在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都超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并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3所“超牛”高校,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我们通过近代历史的记载,现在仍能感受到它们的熠熠光辉!
那么,我国曾经拥有的这3所“超牛”高校,到底是哪3所大学呢?
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当时高校内迁时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在长沙开始复课;
1938年2月,长沙市面临日寇侵袭,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分三路西迁昆明;在1938年4月,该校在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7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陆续返回京津原址办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西南联大的存在的8年,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当时西南联大的任教教师,大都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
如文科的有陈寅恪,赵元任,金岳霖,王力,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朱光潜,吴晗,潘光旦,卞之琳,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
如理科的有叶企孙,吴有训,梁思成,林徽因,陈省身,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赵九章……
你看看!这教师的阵容,是不是极为豪华?!
而西南联大的学生之中,后来共有174人当选为了我国的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也有27人是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南联大的毕业学生之中,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有后来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
还有后来的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你说说,亲爱的朋友们!这所存在了仅8年11个月的西南联大,仅从人才培养这一个维度上,被称为我国的“超级大学”,并不过誉吧?
甚至有中外人士,把西南联大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也是非常有道理哟!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成立于南京,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的最早前身,是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在1921年,建立了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
1928年,学校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重庆、成都等地继续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
重庆中央大学时期,学校在规模、学科齐全度、教授阵容上,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
中央大学一校的经费,相当于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校的总和;
抗战初期,在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全部考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
1946年11月,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开学,此时已拥有理、工、医、农、文、法、师范7个学院,共有43个系科、26个研究所!
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当仁不让的第一学府,其院系之多、学科之全、学生之众,即使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之有所不及,居于全国高校之首!
194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成为了亚洲第一学府!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教育部参照苏联高校设置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在这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从国立南京大学中共调整出了7所著名高校,此外还直接或间接参与创立了10所全国知名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文、理学院,迁往金陵大学鼓楼校址,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工学院保留在原四牌楼校址,与其它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工学院,即现在的东南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农学院成立为南京农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师范系成立为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医学院单独设立,即现在的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工学院水利系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工学院航空系参与组建了华东航空学院,后迁往西安,即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农学院森林系参与组建了南京林学院,即现在的南京林业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体育系在上海参与组建为华东体育学院,即今天的上海体育学院;
原中央大学的政治系、法律系参与组为华东政法学院,即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气象系参与组建了南京气象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原中央大学的哲学系,组建为现在的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中央大学的经济系,组建为现在的复旦大学经济系;
不仅如此,原中央大学的工学院拆分出来成立的南京工学院,后来还进一步拆分或参与组建了多所大学——
南京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组建为江苏工学院,即现在的江苏大学;
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工业系组建为无锡轻工业学院,即现在的江南大学;
南京工学院的化工系组建为南京化工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参与组建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
……
从上面这份17所高校或院系的创建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有多么“超级厉害”,不愧是曾经的“亚洲第一学府”!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而形成的通称,简称“哈军工”;
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而陈赓大将是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委!
哈军工下设6个二级院部,5个系,22个专科,24个本科专业;据传刚建校招生时,哈军工的学生都是从清华、北大的学生中,进行二次秘密招生而来!
这所军校从建校开始,校门口从来没挂过校牌,但一直吸引着中国最高层的密切关注——
毛主席亲自多次过问过,并亲自起草过相关文件;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朱德委员长来过,邓小平来过,国防部长彭德怀进校三次,十大元帅有八位来过!
你看看哈军工这规格、这待遇!放眼当时全国,也就仅此一所吧!
哈军工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
1960年,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二系)迁到武汉,组建为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迁至南京,其后曾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
1961年,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四系)迁至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北京改称为坦克技术学校;1978年,又改建成为装甲兵技术学院;
1961年,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五系)迁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南京;1997年,与原通信工程学院、空军气象学院等合并组建为解放军理工大学;
1961年,哈军工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址长春,成立为防化学兵工程学院;1962年南京军事学院防化学系并入该院,1969年防化学兵学院与防化学兵学校合并,1986年改名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期间,该校的部分专业,还参与组建了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军械工程学院、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仅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感觉哈军工非常有实力?!
1970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遭到肢解,电子系、计算机系等主体迁往长沙,成立为长沙工学院;
该校在1978年,改建为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习惯简称为“国防科技大学”;
而在哈尔滨原校址的留守部分——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在1970年全建制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该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而哈军工的航空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现发展为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你看看,各位亲爱的朋友!哈军工虽然存在了仅仅17年,但是却催生或参与组建了近10所军事院校或军工色彩浓郁的知名高校!——
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装甲兵技术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军械工程学院、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各位读者朋友!你说说,曾经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不是非常厉害?
“哈军工”,不仅仅是我国自近代以来“最为厉害的大学”之一,更应该是我国高校历史上最厉害的“学院”吧!
好啦!各位亲爱的朋友,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吧!
通过以上的介绍,你觉得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3所大学怎么样呢?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就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原创不易,欢迎点评,谢谢关注!!以上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