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

苏州大学医学大爆发, 新增3位院士候选人, 未来可能进入第一梯队

在江苏省属高校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50、地方高校前两位,今天就聊聊苏州大学的特色学科。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苏州大学共有两个学科被评为A类,分别是软件工程和设计学,不过这两个学科虽然实力强但不算苏州大学的特色学科,因此在双一流评选中,这两个学科是没有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是B+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除了材料科学以外,苏州大学的医学学科也非常有特色,虽然学科评估结果不太理想,但师资力量雄厚,在2021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中,苏州大学共有4位专家学者入选,其中有3位来自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是医学领域院士候选人上榜最多的高校,也是历年来苏州大学医学领域入选院士候选人最多的一次。

第一位是沈振亚教授

沈振亚出生于1957年9月,现任苏州大学教授、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资料显示,沈振亚1996年放弃美国永久居住权,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后,就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进入到苏州大学并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从基础到临床的系列研究工作,他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干细胞的转化医学研究,并将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领域专家之一。

进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以来,沈振亚教授在干细胞移植、移植免疫、大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除了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以外,沈振亚教授还承担 了苏州大学从本科生到硕博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的各类教学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其培养的硕博研究生已达上百人,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了国内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

第二位是吴德沛教授

吴德沛出生于1958年10月,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资料记载,其于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到苏州医学院学习,后又在苏州医学院攻读了内科血液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赴法国进修造血干细胞临床移植技术,1994年吴德沛从法国留学归来后,进入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期从事血液病领域的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职以来,吴德沛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创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苏州模式”,建立了享誉全球的苏州骨髓移植中心,该中心的移植数量位居全球前五、国内第二,疗效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吴德沛教授也荣获了“圣安东尼-EBMT”成就奖,该奖项是国际骨髓移植领域的最高奖项。

作为全国顶尖的血液病专家,吴德沛教授还承担着为全国培养技术骨干的重任,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养专科医生上万人次,其中技术骨干达506人。目前血液系统疾病领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有3个,依托单位分别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可见苏州大学在血液病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而且血液病是苏州大学四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

总的来说,吴德沛教授为苏州大学医学实力的壮大以及全国血液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吴德沛教授领衔完成的血液病领域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此他成功当选院士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位是杨惠林教授

除了心血管病和血液病外,苏州大学医学领域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科——骨科,而杨惠林教授正是骨科领域的知名专家。相关资料介绍,杨惠林本硕博均就读于苏州医学院,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惠林教授目前荣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在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时的专家组对做出了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是我国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

除此之外,由杨惠林教授领衔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研究成果是当年江苏省唯一的医学类国家科技奖,不仅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而且还被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作为诊疗指南。

据统计,2016—2019年,苏州大学共荣获了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其中两项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以说医学为苏州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贡献了不少。 如果这三位院士候选人至少有一人能成功当选的话,对苏州大学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未来的学科评估中,苏州大学医学学科很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