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玲潍坊报道
为深化与工信部直属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大高端人才项目对接引进、落地转化力度,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更好潍坊建设,5月25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暨2024中国·潍坊高端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即将举行,本次活动以“深化交流合作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七所工信部直属高校有关校领导和“两院”院士,校党政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校地合作、大学生就业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相关专家教授、潍坊籍教师代表,应届毕业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代表参加。
政府牵线搭桥
努力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载体
5月25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暨2024中国·潍坊高端人才技术成果交流会,活动由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主办。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专门成立筹委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效率推进,力争打造校地合作的高能级专业平台。
潍坊何以“狂揽”七所工信部直属高校来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则是三者的重要交汇点。相比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和一些兄弟省市的高教实力, 被外界视为潍坊发展的短板。虽然贵为山东经济第四大市,但直到去年底,随着潍坊医学院升格为第二医科大学,潍坊才真正开启了“大学时代”。山东的高校资源多集中于济南、青岛,即使工业发达的潍坊,也没有高水平的理工类高校。
高校已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黏合剂、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颠覆性创新的发生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近些年,潍坊市政府在对接高校、运营管理、研发平台建设、投资保障、项目招引等方面早有筹谋,综合发力。潍坊密集出行,分批分次前往国内高等学府,牵手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5月11日,潍坊学院与聊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面向凝聚人才培养合力,探索校际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作出应有贡献。
4月16日,在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中,山大与潍坊签署两个校地合作协议,共建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山大歌尔研究院)。
2024年1月,潍坊主政者到访海大,期待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人才等领域,“推动建立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2024年1月8日至10日,潍坊市委书记刘运率队到深圳市、上海市,走企业、推项目,访高校、聚才智,围绕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宣传推介潍坊,扩大对外合作,为更好潍坊建设积蓄澎湃动能、汇聚发展力量。
而时间回溯到2023年,潍坊更是动作频频。潍坊与“教育圈”密切互动,频频对话。
2023年11月,潍坊率队赴京,与北京大学?举办校地人才对接交流会。潍坊明确表示,继续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等领域推进全方位合作。
2023年12月初,潍坊赶赴哈工大(威海)校区,以“促成更多优秀人才到潍坊创业就业、更多科研成果在潍坊落地转化”。
2023年12月31日,潍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运率队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交流对接活动,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优势互补,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互利共赢,为加快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注入新动能。“聚焦智能制造、机械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深化人才引育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为潍坊高质量发展增智赋能”。
潍坊频频与高校合作的背后,即是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通过与高校合作,人才、产业、文化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的渠道得以打通,这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背后的一条实线。
不仅走出去,潍坊还想方设法让大学“走进来”,实地考察,了解潍坊。
4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奚立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党委书记张淑娣分别率队到潍坊市考察调研。上海交通大学调研组来到潍坊学院,实地考察科教产融合创新中心,与学院负责同志就加强优质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共建、专业人才共育进行深入交流。
部市合作、省校合作正在走向深入,知名高校与潍坊交流也日趋紧密。
“产学研协同”“人才引育”“高校合作”“校地融合发展”等关键词,在几次会见、调研中频频出现。提及的这些领域,既是潍坊近年来持续发力的重点,也是接下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需要继续关注的重点。
山东“万亿之城”后备军
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突围战”
潍坊,作为山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最多的城市,这里已经有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过千亿产业集群。
在这片几乎每一处土地都流淌着制造业基因的地方,如今,又有19条新的产业链条正在被催化。
作为山东“万亿之城”后备军,这19条新的产业链成长的速度,决定着潍坊冲刺的速度。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与高科技项目支撑,而与知名的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是集聚人才与高科技项目的有效方法。这也是潍坊市聚力建设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北京大学农业研究院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要通过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凝练一流课题,引育一流人才,既“顶天”又“立地”,产出能尽快落地转化的一流成果,加快推进潍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破冰,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化潍坊建设。
在当前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前瞻布局一批有潜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地方区域发展“弯道超车”的关键。
如今,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2024年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暨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成果发布会召开,展示发布了10项科研成果,涵盖作物育种、健康食品、智慧农业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严格按照“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大力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称赞。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工作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潍坊提前布下先手棋。201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2021年7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整体交付研究院科研团队使用。短短时间引育了众多顶尖科技人才,搭建了系列高端科研平台,突破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了一批前沿科研成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潍坊市委书记刘运也表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全力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优化完善人才合作创新体系
打造营商环境高效发展“新高地”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促进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变革。这其中,作为创造者和使用者,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
潍坊也在寻找城市“合伙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赛会活动,既能充分推动人才交流,更是对城市创新创业氛围的集中展示和推介。2024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大赛便应运而生,潍坊打造的“招牌”赛会引才平台。
已经启动的2024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大赛,就是潍坊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引育创新,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潍创业发展,加快打造人才引领发展先行区,支撑更好潍坊举办的。此次大赛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高端化工、医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海洋等领域。凡属潍坊市“十大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预期经济社会效益重大的项目,条件可适当放宽。对已获得创业投资基金的人才项目优先支持,其中,对高层次人才创办的科技企业近3年累计获得1000万元以上股权类现金融资(不包括股东追加投资)的,通过资格审查后,直接进入决赛。
当下,大赛正在进行中。大赛设立国内和海外两大赛区,赛程安排分为大赛报名和项目对接、选拔赛、资格审查、半决赛、总决赛等环节。总决赛最终确定20个左右优胜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海外人选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产业领域项目。大赛获奖人选项目1年内在潍坊落地的,经实地考察论证后,达到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基本条件的,直接纳入鸢都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范围,对创业类人选分别给予最高800万元资金支持,并根据项目情况给予最高1亿元的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人才贷”综合支持;对于经济社会效益特别重大的项目,“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通过举办大赛,引进落地一批高科技人才项目,也将打造成潍坊招才引智的知名品牌、吸纳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的重要窗口。
聚焦“十大产业”服务青年就业,潍坊市“十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向全市1271家规模以上企业征集人才需求1.96万名。举办“高校学子看家乡”系列活动63场,提供就业岗位6.36万个,参与学生2.11万人次。开展“才聚鸢都-直通名校”等系列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40余场,参会单位1000余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2万余个。
走出去,揽四方菁华,引进来,留凤凰栖落。潍坊每年举办的百千万英才校友潍坊行,吸纳了不少优秀潍坊学子回潍就业创业。潍坊市委、市政府把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作为全市“十大重点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出台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支持。潍坊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的小册子,每一条都是含金量满满:在生活上,对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6000元生活补助,补助期限为3年;在购房方面,对在潍坊购买首套住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12万、8万元购房补贴;在创业方面,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政府的大力支持,潍坊高校本身的发展振兴,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强援引才,高教的频频发力,已取得显著成效。
潍坊的这股“拼”劲,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借力知名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基金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在校地双向流动和产金才融合提升之间搭建“高速公路”。势如破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