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

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 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安徽宣城市郎溪和广德交界处有个地方叫白茅岭农场,地方不大也就40来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有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还有配套完善的手工作业场所,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白茅岭农场的富裕却不属于安徽的,而是上海的一块飞地,上海为何在安徽有飞地,这得从50年代说起。

上海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量的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孤儿游走在街头,对市貌影响很大。想安置他们,但限于当时的能力又无法实施,只能找个地方建设农场来安置游走于市区的弱势群体。刚解放时的上海地域狭小,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找一块地方建设农场并非易事,好在当时有个华东局。

华东局在辖区范围内寻找建设农场的场址,为此到过福建、江西、浙江的地的山区,地理环境好的地方政府不同意让地,同意让地的因环境恶劣只能放弃。选址小组烦的焦头烂额时在安徽那边传来好消息,广德县和郎溪县交界有一处荒地,地方政府同意让出来建设农场。这片荒地就是后来的白茅岭农场。

农场建成后华东局交由上海市公安局,白茅岭农场毕竟是带有经营性质的国有单位,为表诚意上海方面提出由两地共同管理,效益一起分成。安徽那时候混得不怎么好,听说有效益分成开心得不得了,更何况是大上海这样的城市,能绑上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没准还能带动本省的经济发展,安徽省领导就毫不犹豫的答应共同管理。

1956年白茅岭农场正式迎来第一批劳动者,都是残老、流浪儿童和无家可归的人员,这些人员参与的劳动就是种植农作物、采茶、和从事一些手工作业。第二年农场就有丰厚的利润,白茅岭农场的利润跟安徽均分。管理费用和投资都是上海方面负责,安徽这边什么都不用管就能平分收益,这简直就是躺着挣钱,安徽这边的领导起初开心得合不拢嘴。

有钱就是任性,在偏远的地方修建起一栋栋楼房,医院、电影院、学校、银行、邮局、招待所等生活设施。偏远的山区能看到楼房,对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来说都感到无比的羡慕。当地村民还能免费看电影,又可以享受到便宜的医疗待遇,白茅岭农场的存在即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能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真乃是一举两得。

1958年白茅岭农场迎来2000多的美女,个个都是风姿招展、貌美如花,让人看到都心动几分。内行的知道是失足女,外行的还以为是来白茅岭农场参加劳动的,毕竟失足女过惯了花灯酒绿、娇声养媚的生活,哪能经得起这么辛苦的劳动。白茅岭农场起初没有围墙,在这里参加劳动的人员可以随便进出,包括附近的村民都可以自由参观,失足女就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周边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经常来农场参观,农场管理员以为是年轻人来只是相互学习也没怎么管。大帮美女在地里干活,年轻人岂有不动心的道理,青年跟失足女们就有交流的机会。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年轻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交给农场的美女们,从而丧失劳动的干劲。当地政府深感到任由地方青年跟美女长期发展下去会丧志,于是就跟农场商量如何阻止年轻人跟美女们相会的问题,并且还将农场的管理权交给上海方面。

为了管理好农场,农场管理权就交给监狱管理局,而随着流浪儿和孤儿不断成长,并且学到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后就离开农场。美女们经过多年的劳动学习,学会生存技巧后从良成功,也离开农场,最后农场又成为关押劳改犯的地方,白茅岭农场成为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

白茅岭农场自建立以来,共接收游民11900人,改造罪犯37300人,劳教17300多人,为上海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自从监狱管理局接管之日起,白茅岭农场变成一所学科最全面的社会大学,招来的学生都是在社会上有脸有面,专业上颇有成就的一等一人才,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不可多得的精英。白茅岭农场现在设有苗木学院、副食品学院、养猪系学院,学生规模近2000年,需要的可做扩招至5000至10000人。想来白茅岭大学就读的有志青年可以不用排队报名,有专车接送并两手还带金光闪闪的手镯,心动就来。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