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引言
1997年,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上海一位19岁的少女脱颖而出,成为那一年的上海高考状元,顺利被复旦大学录取。这个女孩就是袁钧瑛。但是成为状元,只是才华横溢的袁钧瑛辉煌人生的起点而已。
1982年,袁钧瑛通过国家公派留学计划CUSBMBEA项目来到哈佛留学。出发前她对着祖国许诺,学有所成必定回来,但是当她在哈佛声名鹊起之后却毅然选择脱离国籍,留在美国。如今年过耄耋,袁钧瑛却想要落叶归根。
(研究中心的袁钧瑛)
一、争强好胜的天才少女
袁钧瑛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知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袁钧瑛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了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早慧,父母对她的期望很大,自然对袁钧瑛的教育也有些严苛。
所以养成了袁钧瑛自小就十分争强好胜的性格。从上学起,袁钧瑛就是班里乃至年级里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
但是另一面,袁钧瑛的自尊心非常强,不允许自己在学习上有一丝落后和松懈,也不允许有同学超过她。一旦哪一次考试稍落于人后,就会报复式地学习。
(年轻时的袁钧瑛)
她的班主任还曾经发现袁钧瑛为了能保持自己排名前列的好成绩,还会偷拿教师办公室的钥匙潜进去修改考试答案。
只不过老师们都知道袁钧瑛自尊心强,为了保护她,一直没有戳穿她。
但这对于天才少女的她来说,只能算一个小插曲。她还是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从学校里毕业了。
只是这样的性格,或许也为她后来脱离国籍留在哈佛的行为作下了注脚
二、家庭破碎,四处漂泊的少年时代
上了 之后,袁钧瑛的人生就没那么顺利了。在那个知识分子被压迫的时代,她的父亲和爷爷都相继去世,家境一落千丈。
袁钧瑛跟着妈妈四处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家庭原因她被迫辍学了。那时母女俩既是彼此唯一的依靠,也是彼此的牵绊。
(那时的上海,更多人辍学打工)
直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袁钧瑛的老师拿着学习资料来通知她这件事,袁钧瑛欣喜若狂,虽然她已经很久没有学习了,但她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
接下来的日子袁钧瑛拼了命地学习,用四个月的时间学完了三年的课程,不仅是当年的第一名,也顺利被复旦大学录取。
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袁钧瑛上大学不久,她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是她那时的唯一牵挂,从那之后她开始拒绝社交,把所有的时间集中在学习上。
亲人的相继离世,让袁钧瑛看透了生死,她想要找到能够改变人类生命的决定因素。
(将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
这样的努力也给袁钧瑛带来的巨大的回报,从复旦毕业之后,袁钧瑛又顺利考入复旦医学院进修。
三、天之骄子名震哈佛,脱离国籍抓住机会
从复旦毕业时,袁钧瑛已经是当时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稀缺人才了。但袁钧瑛她自我深知这对于她想要的,还不到万分之一。她将目光放在分子生物更先进的大洋彼端。
但是她当时只是一个刚毕业的穷学生,根本没有资金供自己读书。天无绝人之路,她人生的转机很快来临了。
当时我国考虑到高端知识领域的人才稀缺,便想选拔一批人才公派出国留学。袁钧瑛一听闻此消息就马上报名了考试,最终顺利通过公派项目前往哈佛留学。
(袁钧瑛与同学们在哈佛的留影,左一为袁钧瑛)
在去往美国的飞机上,袁钧瑛想着有朝一日学成归来一定报效国家,然而她没想到这一去,归来之时遥遥无期。
初到美国时,袁钧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压力。她在国内时,多少也算是一个行业信心是,但在哈佛,她学的东西只是皮毛知识。
生物学有许多专业名词,已经拉丁文词根的演变词,刚来美国的袁钧瑛英语并不好,陌生的语言又进一步造成了课程的滞后。
(袁钧瑛和哈佛同学们,第一排左二为袁钧瑛)
为了追赶课程进度,袁钧瑛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复习和语言学习上。据她的同学所讲,袁钧瑛在美留学时,如果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图书馆。
她手上永远拿着一本词典随时翻阅。
天道酬勤,袁钧瑛的苦没有白费。她很快又成为了专业上的翘楚,在哈佛里声名鹊起。就连她的导师,曾获过诺贝尔学奖的罗伯特•霍维茨都曾直言过,袁钧瑛是他教授的学生中最优秀的。
(袁钧瑛备受关注)
但学有所成的袁钧瑛并没有像她当年答应过自己的那样,返回中国。不仅如此,为了能获得哈佛终生教授的职称,她还选择了脱离国籍,加入美国。
四、天命之时,落叶归根
其实袁钧瑛不是没有想到过回国,只是当时留学项目结束时,袁钧瑛的研究课业并没有完成。她的导师找到她,希望她能留在美国继续进修,而且她也收到了来自麻省理工的橄榄。
当时祖国和家人一直在大洋彼端不断地呼唤她回国,但她深知如果回国,凭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实验条件,她的研究可能会滞后很久。
(袁钧瑛在演讲)
一边是需要对她有恩的祖国,一边是更好的发展机会。思索良久,袁钧瑛最终还是拒绝了回国的号召,留在美国继续她的研究。
在此后的十年,袁钧瑛都始终没有回国。但是她确实也在分子生物领域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直到2010年,退休之后的她才姗姗回国,为国家筹建了生物和化学交叉研究所。
有人评价袁钧瑛是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人。在祖国困难时放弃国籍,祖国繁华后又想回国安享晚年。
(袁钧瑛与学生)
也有人认为袁钧瑛这是放长线钓大鱼。她知道她当时回来做不了什么,所以不如留在机会多的地方成为行业领袖。
对于这些评价袁钧瑛从来不去为自己争辩什么。动荡曲折的一生早已让她明白,只需要做好手中的事就足够了。
但不管怎么说,袁钧回国时确实为我国分子生物领域带来了改头换面的进步,弥补了我国在生化交叉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该领域的高级人才。论迹不论心,至少袁钧瑛为国家所带来的收益确实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