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

2023年985毕业生就业省市排名出炉, 广东是第一选择, 上海第二

我国共有985工程大学39所,全国本科院校共有1270余所,包括专科院校,全国全日制高校的总量为2750多所。2023年,全国共有1158万毕业生,比2022年的1076万人,增加了82万人。

另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2750余所高校将有毕业生1187万人,比2023年将增加28万人。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从985工程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所选择的就业地点看,留在上海市的人数和比例,都是全国最高的。如:

上海交通大学留在上海市的毕业生,占比为73.47%,排名全国第二位。复旦大学排名第三位,留在上海市就业的人数占比为72.75%。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在上海市就业的人数占比为76.57%,排名全国第一位。

均超过了2/3,可见上海市是上海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留在上海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比约为61.49%。也接近2/3的比例。

上海市,这座繁华的一线城市,吸引着无数大学毕业生的目光。近年来,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地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留在上海市工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上海市如此吸引毕业生呢?我们对此进行深入地分析。

首先,上海市作为国内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拥有丰富的就业资源。

众多知名企业和机构汇聚在此,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与二三线城市相比,上海市的就业机会更多,这意味着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来挑选合适的岗位。

其次,上海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

在这里,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与二三线城市相比,上海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出不少,这也是吸引毕业生留沪工作的重要因素。

此外,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创业和就业。

例如,政府提供了创业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同时,上海市还拥有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为优秀毕业生提供落户等方面的优惠,这也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留沪工作。

综上所述,上海市得天独厚的就业资源、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吸引上海市大学毕业生留沪工作的主要原因。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和观念都存在差异,选择留沪工作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这些因素构成了上海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强大吸引力。

不过,除本省、市外,从第二选择的角度看,共有15所院校的毕业生,选择去广东省就业。从第三选择的角度看,也有10所院校的毕业生,决定选择广东省。

其次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陕西省、重庆市等,也是高校毕业生的又一个重要选择。

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地点,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众多毕业生热衷于选择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等城市作为他们的就业地。我们将分析这些地区就业市场的现状和高校毕业生选择这些地区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选择。

当前,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呈现出机会多、前景广阔的特点。

首先,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这些地区的薪资待遇普遍较高,有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此外,这些地区的城市交通便利程度较高,方便了毕业生的出行和生活。

高校毕业生选择这些地区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较高,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其次,这些地区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关领域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此外,这些地区的文化氛围浓厚,生活环境宜人,也是吸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

最后,这些地区离毕业生的家乡相对较远,有些毕业生希望远离家乡,挑战自我,也有些毕业生希望在大城市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面对众多的就业选择,高校毕业生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选择呢?

首先,毕业生应该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其次,毕业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喜好进行选择,有些家庭希望孩子在家附近就业,有些家庭则支持孩子到更远的地方就业。

最后,毕业生应该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了解各个地区的就业形势和政策,以便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

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地点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可能会更加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各个地区都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进,远程工作和灵活就业也将成为新的就业选择。因此,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应该更加注重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长期规划,而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地域限制。

总之,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等城市就业,是出于对这些地区良好的就业市场、发展前景和多元化的选择机会的认可。

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毕业生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家庭背景和喜好,并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

未来的就业选择将更加多元化,毕业生应更加注重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长期规划。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