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四川>

高校校园文学应该如何写? 全国几十名评论家研讨成都作家骆平《野芙蓉》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吴雨珂

高校校园是一个深具当代性的写作对象,不少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高校校园生活为题材。1976年出生的成都作家骆平,从1岁起就随在川师大任教的父母一起,住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得天独厚的生活经验,成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最近十几年来,骆平在高校校园主题题材领域,耕耘较深,成果甚丰。

2022年7月,骆平以狮子山为背景写作的最新长篇小说《野芙蓉》,由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这部小说发生的背景在高校校园,爱情与成长是核心主题。骆平的最新长篇《半糖时刻》已由《钟山》杂志刊登,2023年初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也是骆平继《过午不食》之后,又一部以高校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12月5日,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校园主题文学创作暨骆平作品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几十名来自四川本地乃至全国多地的文学评论家,围绕骆平的长篇小说《野芙蓉》,针对多种文学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比如关于爱情的理想叙事应该是怎样的?高校校园与文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大学中文系培不培养作家,如何培养作家?学院派文学写作普遍有怎样的特点?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川大文新学院院长、学者李怡教授,川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周维东等人来到线下现场参会。曹顺庆、李怡、蒋晓丽、陈思广等川大教授,文艺评论家李明泉,《当代文坛》杂志社社长、主编杨青等四川本地专家,川师大教授白浩、刘永丽,西南民大教授吴雪丽,以及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廖奔,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当代》副主编、小说家石一枫,《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北大副教授丛治辰等文学评论家、小说家通过线上形式,逐一发表了各自的分析和见解。

校园可以培养作家校园生态滋养文学创作

曾有人说,高校不是培养作家的。在川大杰出教授、人文学者曹顺庆看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文学创作与高校的结合,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已有之,大学里走出来的作家能兼顾作品的深刻性和知识广度。“骆平就是大学培养作家的典型案例——骆平是从大学里面成长起来的作家,是文学博士,她现在是大学教授,还担任了一个学院的院长。”

校园题材的文学写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由来已久。阿来认为,校园生态中呈现出来的现实,跟普通社会中的现实,有它的独特性。“校园阶段发生的故事,让人想起村上春树写的《挪威的森林》,那里面有青春的迷惘,青春的骚动。”阿来还提到,“骆平这个小说有一个写实的地理环境,那就是成都的狮子山,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发扬。”

李怡称得上是骆平成长的见证人。在上世纪90年代,李怡在西南大学任教时,就知道骆平是文学特招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进来就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今天的骆平在高校里担任院长,她对校园一定有多层面的体验。在小说里,她也将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得很细腻,敏锐地写出了校园中的挣扎,种种故事。”骆平作为校园内部人士,来写校园题材文学,而且她有非常有利的体验平台,这让李怡对骆平接下来的校园题材文学创作,“充满期待。”

以校园切片为主体,融合时代观察和学院派写作

据刘大先观察,以校园切片为主体的作品中,融合时代观察与学院派写作的成果并不多。“骆平的作品将爱情、婚姻、家庭和个人事业作为主旨,将投射性的爱转化为融汇式的爱,是一部‘后青春期的带有青春色彩的写作’”。张莉读《野芙蓉》感到“非常愉悦。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它给予我一种温暖的陪伴感。我甚至会想象他们的每一个角色,会在内心里面给他们进行一些角色设置。”

在石一枫的印象中,学院派文学写作往往透露着高度提纯、略显夸张、淡淡讽刺、卓尔不群的特点,但是骆平作品的可贵之处是跳出了这个模态,通过客观记录日常生活,把大学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还原成了市井中血肉饱满的人,特别有生活质感。

杨庆祥读完《野芙蓉》,印象是“角色性格鲜明,语言准确细腻,可读性很强。骆平敏锐地捕捉城市生活的细节,无论是狮子山的鸣笛声、还是教案上的油渍又或是伶俐的成都方言,都浸润着生活智慧和人生美学。整个作品将社会性成长内化为个人化的觉知。”

骆平的创作,几十年来,执着聚焦知识分子,聚焦高校校园。李明泉认为,这跟她的成长道路,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骆平的笔非常细腻,还有女性作家特有的一种敏感,一种吸引力。它不是一种毛茸茸的东西,是原生态的,进入到读者的心理世界的,把每个人的柔软之处,对爱情方式,对爱情的那种向往,她都能够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研讨对象,骆平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对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讨论,并对大家的鼓励与指导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的研讨,必将成为我未来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照亮我的写作之路。”谈到自己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三颗心来归纳:感恩之心、好奇之心、坚守之心。骆平的文学写作开始得比较早,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发表小说,最初是在上海的《少年文艺》,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别无长技,数学物理化学都很勉强。成年以后,不会做饭,不会开车,不会打游戏,唯一娴熟的技术就是打字,因为我用电脑写作。准确地说,是写作带给我精神价值和人格尊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