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落幕,接下来,“怎么填报志愿”“怎么规划大学生活”……成为“准大学生们”面临的新挑战。
“我就是因为 一位教授到中学讲授了他到北极考察的故事,启发了我要去过那样的生活,选好志愿,最终一生热爱!”6月11日,作为红星教育“2024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公益直播”首期嘉宾,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表示填报志愿就是要结合分数、兴趣与行业前景综合考量。
如同各大文旅局局长“代言”区域文化,高校校长也在高考填报志愿期间代表学校与考生们亲近,许强凭借“校长吐真言”圈粉,让网友们大喊“接地气”!
“没想到,理工大来给考生做专业介绍的,居然不是院长,是校长!”因为许强教授本是全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他又是以36年前自身的高考经历做案例,让镜头前的家长和考生认为这并非一场单纯的直播,而是一堂干货满满的“大中衔接课”。
红星新闻:36年前,您在高考后是否也曾为选择学校和专业而纠结?
许强: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我们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智能手机。我们对高校的了解,主要通过报纸或学校提供的信息。
我是四川巴中人, 就读于四川省南江中学。在 时期,和今天的许多同学一样,我对大学和专业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但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参加了四川省的一场地理竞赛,我的同班同学获奖并有机会去到成都地质学院(后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参观了学院的博物馆,并带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书签。通过这个书签让我第一次对“成都地质学院”有了些微的了解。
第二次听说成都地质学院,是在一次科普讲座上。当时,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的老馆长竺国强到南江县进行地质调查,并为我们南江中学的学生作了一场科普讲座,讲述了他在北极考察时与北极狐斗智斗勇的故事,还播放了反映北极风光和地质背景的照片,这些内容深深吸引了我。至今,讲座的内容我都记忆犹新,这也是我后来选择成都地质学院和工程地质专业的原因。
回想起来,我高考填志愿时之所以没有纠结,主要凭运气,而那个年代的选择也相对有限。如今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学校和专业,并提前做好功课,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红星新闻:如今信息咨询确实更加发达了,但这反而让家长和考生在志愿填报时更加纠结,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许强:我想提供三个步骤,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第一步看分数。高考录取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进行的,因此,首先要根据考生成绩来选择合适的学校。如果你考得非常好,但选择了一个录取分数偏低的学校,可能会浪费了高分带来的优势。最好的策略是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初步筛选出适合的大学。
第二步选专业。在选择专业时,我建议从两个关键点出发——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因为你选择的专业,很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领域非常重要。
第三步看产业发展趋势,这是对专业选择的补充。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很多领域如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领域,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考生可以在选择专业时参考这些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红星新闻:在选专业的时候,很多家长和考生常常为专业的“冷热”而纠结,您怎么看?
许强:首先,在选择专业时,大家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只关注专业的名称,不深入了解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前景。举个例子,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是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但很多人一看到“地质”二字,就会联想到野外工作和低科技含量的工作。但实际上,现在的地质工作已经不是原来“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年代了,我们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测绘技术,构建了天-空-地-内多源协同观测技术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地质调查模式,同时,现在野外地质调查已早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风餐露宿”了,而是白天开着越野车,晚上住着宾馆的“舒服”状态。
成都理工大学
其次,我不建议大家一窝蜂地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者完全避开“冷门”专业。原因很简单,专业和行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除了少数专业可能会长时间保持热度,大多数专业的热度通常在3到5年,一般不超过10年。因此,你现在选择的“热门”专业,可能在你毕业时已不再热门。同样,今天被视为“冷门”的专业,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新兴领域。
最后,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如果你希望在毕业后迅速进入职场,那么可以考虑选择相对“热门”或实用性强的专业,并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如果你对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并打算在未来深造,那么如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和那些被视为“冷门”的专业,反而可能更能帮助你长远发展。
红星新闻:很多人 都听过这句“谎言”,“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真是这样吗?
许强: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学老师的一种善意鼓励,但并不完全符合当下的社会现实。
我也理解同学们的感受,因为 阶段的学习确实非常辛苦,大家自然希望进入大学后能“苦尽甘来”,放松一下。然而,大学虽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安排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实际上,大学的学习任务依然很紧张,特别是在大一和大二,课程相当密集,同学们需要从中学的基础理论学习模式转变为系统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
此外,我还想提醒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大学不是一个供娱乐的地方,而是一个让你们为走进社会做准备的阶段。在这里,你们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创新性思维方式,增长本领,这些都更需要你们自律和坚持。
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认识到大学生活的挑战和责任。
红星新闻:您会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什么样的建议,如何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活?
许强:我希望每位同学在大学期间能够积极主动地让自己忙碌起来,真正地充实自己。
大学生活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学,老师们会讲解很多内容,学生们通常是被动地跟随学习。而大学是学生的“舞台”,这里需要同学们自主安排和规划自己的时间,需要带着自主探索的精神去度过每一天,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
刚进入大学时,会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阶段,这是非常正常的。随着对专业的了解逐渐深入,同学们可以开始提前规划未来,设定并分解目标。大学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例如,图书馆和各种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校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专业竞赛、学术活动等,都是同学们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所以,同学们在大学阶段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才是充分利用大学时光的最好方式。
成都理工大学教室
红星新闻:您对“准大学生们”还有什么建议?
许强:在即将到来的暑假和大学生活,我建议同学们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善于思考,学会“俯而读,仰而思”。
这里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埃隆·马斯克传》。这本书描绘了全球瞩目的创新企业家埃隆·马斯克的成长和奋斗历程。通过了解他的故事,你们可以感受到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未来的独到洞察力。
另一本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这是我们四川的才子,更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人物。通过这本书,同学们可以学习苏东坡那种豁达开朗、热爱生活的态度,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总的来说,在大学期间,同学们还要摆脱“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不要把大脑当作仅仅是存储现有知识的“硬盘”,要懂得在思考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学而思,思中学。
红星新闻: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高校培养方式有何变化?
许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些情况。
在与国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我们的中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掌握得也非常牢固。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我们与国外的学生相比,差距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缺乏后劲。
这种情况在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也在延续。我曾进行过一些市场调研,发现相比那些只具备专业技能、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专才”,企业更青睐那些具有广泛知识结构的“通才”。这些人不仅拥有专业技能,还能够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人文素养和管理知识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他们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变化时的灵活应对能力。
我们也在反思,当前人工智能已迅速渗透各个领域,如果高校仍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这些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很可能会迅速被淘汰。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能仅仅关注专业教育,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多变和复杂需求。
红星新闻: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许强:一个普遍的反馈,就是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成果,都归功于我们学校精心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国内重要的地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在“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实践教学在地学领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
为此,学校建立了“多校共建、多方共享、多维融通”的地学实践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四年不断线的地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层次递进培养。我们不仅将这种一流的实践教育模式应用于地学专业,还逐步推广到全校范围内。我们构建了“三层次(认知—实训—实践)—三平台(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实践)—三能力(认知—动手—创新)”的实践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提升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硬实力”。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整合校际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融合了数字信息技术,建立了多校共建的实践教育平台。这一平台实现了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了以往实践教学资源单一、稀缺,以及区域差异明显和缺乏整合等问题。
事实证明,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创新和适应的能力,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红星新闻:具体来说,成都理工大学的课堂教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许强:我前几天还在一次会议上跟老师们强调,无论你是多么杰出的专家或教授,都要走进课堂,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我个人也以身示范,从最初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再到担任学院院长、校领导,我至今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许强校长课堂授课现场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学校的核心使命是教书育人。一个拥有权威知识和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教授们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培养系统性和全面的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提醒我们的老师,当我们批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时,应该首先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和提升,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在学术和实践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