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华附坚持了33年, 只为学生能做好一件事

清理洪涝灾后垃圾、帮助加固堤坝、为农户做家务……近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第33年学农”农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二全体学生前往清远市飞来峡镇,奔赴春天的乡村,开展农活帮扶、小学支教、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助力劳动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第33年学农”农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长共17秒)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第33年学农”农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学农传统,华附坚持了33个年头,累计组织超1.5万名学生、逾900名教师走进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并逐渐发展成以“深入‘三农’培养担当志远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华附学农教育构建的“三方协作”机制、“三同活动”形式、“五类课程”体系等,在田间地头为 生开展生动劳动教育的品牌活动。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乡土大地上

漫步在乡间小路上,行走在初升的太阳下,茫茫的雾气中,天地间模糊勾勒出远方草地和青山的“身影”。“看到带着露珠的小雏菊,听到欢快的叽叽喳喳,见到沿路的同学们,一切都是那样清新美好。”华附高二学生廖若辰说。

在清城区飞来峡镇龙埗居委会的安排下,500多名学生分散在一百多户农户家中,与村民一起过着日出耕作、日落歇息的生活。

3月9日中午,华附高二学生倪鸣刚帮村民清扫完房子,准备到厨房帮忙做午饭,“以前一直以为乡村就是脏乱差,对电视上经常提及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没有深切感受。这次来到农村感觉很震撼,看到村民都住在漂亮干净的房子里,过着安稳的生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

在倪鸣看来,乡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自己居住在城市“钢铁丛林”中的感觉截然不同,在田地间,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亲眼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2022年4月,教育部明确,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广东中小学迅速开展多样劳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介绍,每一年,学校会组织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前往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到乡村中。

“今年我们首次将活动安排在春耕时节,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此前遭遇洪涝灾害,这时组织学生过来,有利于帮助更好更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帮扶的过程中,通过村民的口述,了解农村整体发展脉络,以及突遇灾情后农民之间如何守望相助,乡村如何通过自立自强换来今天的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姚训琪说。

受此前洪涝灾害的影响,村里仍有部分区域堆积着大量垃圾,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华附海航班的学生成为身着蓝色军装的志愿者,帮助清理了大片受灾区域。

“通过参与家务、田间劳作、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与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华附高二(12)班班主任陈泽曼说,“娃”们带着“农村女性的变迁”“现代农民研究”等课题来到乡村,挨家挨户和村民“拉家常”、聊历史,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祖国乡村大地。

借助华附力量

推动乡村小学“软硬件”双重提升

“农村的小孩很活泼,也遵守课堂纪律,感觉上课效果很不错。”华附高二(3)班学生虞一凡说,自己和团队提前两周准备了教案,制作课件,并在学校老师的指引下反复排练,顺利上完了当天学校最后一节课。

33年来,华附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在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华侨农场富勤第三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其间举办奖教奖学金颁奖仪式,激励富勤第三小学学习优异、发展全面的学生,以及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突出成效的教师,助力当地教育教学发展。奖金来源于华附每年举办的学生创意义卖活动。

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龙埗居委会书记陈细雄表示,华附的学生通过支教活动,给学校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了解了乡村的真实情况,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当地农户都很欢迎学生们的到来,他们会主动报名邀请学生去家中居住,在学生离开时也会感到不舍”。

事实上,不少学生毕业后仍会到飞来峡镇探望村民们,有的因此奔赴乡间开展支教活动或当乡村志愿者,还有的投身科技兴农,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自2005年华附开始对接帮扶富勤第三小学以来,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不少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学校的办公用品、体育设施,目之所及的篮球架、乒乓球桌,都是华附捐赠的。”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华侨农场富勤第三小学校长李志彬激动地说,去年学校遭受洪涝灾害,华附第一时间组织捐赠总价值达7万余元的物资,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通过支教活动,学校教师的观念慢慢改变,干劲越来越足。“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变得更乐于学习了,教师相对陈旧的观念也得到了有效的更新。”李志彬说。

[记者]陈理

[图片]陈理

[剪辑]龙达洋

[实习生]林奕灏

[通讯员]李芸刘颖仪

[作者]陈理

广东教育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