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广东华侨中学: 厚植创新沃土, 培养多元创新英才

连日来,广东华侨中学(下称“侨中”)好消息频传:

10名学生入选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3名学生入选广东省“英才计划”,入选总人数在广州市示范性 里名列前茅;

在刚结束的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侨中师生夺得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1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此前的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侨中学生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的公示》,侨中成为广东6所入选学校之一……

一张张“金名片”背后,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集中体现。

广东华侨中学:厚植创新沃土,培养多元创新英才

“侨中给了我远行的底气”

最近,侨中2020届毕业生何依玛收到了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四年前,何依玛从侨中毕业。“我现在取得的成绩离不开 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侨中给了我远行的底气。”她说。

时,何依玛通过侨中参加了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工程相关实验室,跟着大学教授做项目设计、独立完成釉面陶瓷的制作。“原来化学反应可以让废弃材料变得有用,太神奇了!”到大学实验室学习后,她对材料学愈发痴迷。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何依玛果断选择了材料与科学工程专业,大学期间就发表了三篇核心论文,研究内容正是如何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自己喜欢的专业,学起来是一种乐趣,进步也很快。”何依玛说,正是侨中提供的机会,帮助她找对了方向、选对了专业

考入南京大学的侨中2022届毕业生谢东浩也深有体会。大学第一年,他便忙着申请学院新生科研课题、准备大学生程序设计等相关比赛。“这些知识我 时就接触了,我还想继续钻研,期待迎接新的挑战。”

时,谢东浩通过侨中入选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到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创客实验室学习。他负责的项目《校园穿梭口罩状态与温度异常报警机器人》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铜奖、广州市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有人从侨中走向远方,也有人站在新的起点上,蓄势待发。

今年,侨中又有13名学生入选“英才计划”。其中,10名学生入选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3名学生入选广东省“英才计划”。

高一学生杨峻铭是入选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之一,接下来,他将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学习。“这是兴趣所在,初中时我就参加了一些机器人比赛,获过‘2022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亚太分区赛VEXIQ挑战赛(国家级)初中组最佳创新奖’,很开心现在有机会去大学实验室里开阔眼界。”

“英才计划”,是侨中学生打开新视野、实现理想的一把钥匙。

“校内+校外”双导师培育英才

“英才计划”是什么?这是一项面向中学生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

同年,广州市也开启了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工作。11年来,已向各大高校输送了一批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这其中,就不乏来自侨中的优秀学生。

怎样才能入选“英才计划”?侨中又如何培养英才?

在侨中,开展“英才计划”选拔时,学校首先对符合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报名要求的学生进行培训,研发针对性课程、派出优秀师资提供长期跟踪指导,并在答辩方法、特色展示等方面开展训练,帮学生在“英才计划”面试选拔中脱颖而出

“尤其在打牢学科基础方面,老师们为我提供了充分指导,将抽象理论知识情景化,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点,运用起来更加游刃有余,我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侨中高一学生宋羽淇已成功入选市“英才计划”,对此深有体会。

此外,学校还同步聘请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校外导师提供辅导。侨中教导处副主任庄小云说,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辅导制度,侨中学生可以参加高校层次的科研活动,还能到对应导师的实验室上课,更有机会立项孵化相关课题、项目。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跟着大学教授学习、交流的平台,不仅拓展了自身知识和素养,也让我们提前接触和熟悉大学科研任务,获益匪浅。”高一年级港澳班学生孔子文今年入选市“英才计划”,她的导师俞陆军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两年来,侨中为市“英才计划”输出了15名优秀学生,包括去年5名学生和今年10名学生入选

坚持培养创新人才办学理念

“英才计划”是观察侨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侨中长期以来耕耘的创新沃土。

事实上,侨中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面向2017届高一和初一学生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班”,锻造学生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个方面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这为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培训的筹备积累了坚实基础。

何依玛便是高一创新班的第一届学生。她仍记得,老师曾在课上讲授当时最热门的纳米技术及原理、讲述雨衣为什么防水……“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知识,深刻引导着我去观察生活、追问现象背后的原理”。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侨中依托校内外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研究基地,构建起“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研学课程+社团活动”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导者,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庄小云说。

其中,人工智能课程是侨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课程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

“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掌握程度不同,我们的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普及、辅助学习其他专业、人工智能研发三个梯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庄小云介绍,不同梯度的教学深度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

同时,侨中充分利用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等各类资源,凸显人工智能课程的“真实情境”“开放平台数据采集和训练”“跨学科融合”等特征,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如今,侨中是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教育部课程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验学校、广东省普通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

除此之外,侨中还将丰硕的空天工程技术成果转变为中学生工程教育的载体,提高创新能力和工程科技素养,先后被授予广东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未来航空人计划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2022年5月,侨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再次提档升级,成立了创新科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担任特聘导师。

“创新不是尖子生的专利,创新是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创新。”这句话是对侨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最直接的阐释。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也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主题,结下累累硕果——

利用EM菌发酵餐厨垃圾并应用于土壤改良中,成功将板结的土壤进行改良并重新用于种植;针对汽车“开门杀”问题,推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车外目标快速接近的提醒装置研究……

一次次创新尝试、一个个创新成果,正是侨中长期以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最好证明。

南方+记者刘汉能姚昱旸

[作者]刘汉能;姚昱旸

广东教育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