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香港>

香港回归那个夏天,我也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正准备高考,其实没啥心思关注这个事情。如果说有的话,应该是对刘德华那个歌印象比较深,中国人。

不过,我当时并不算特别喜欢这个歌,也不是很喜欢刘德华,那个夏天听得最多的应该是任贤齐的歌,尤其是《依靠》。那时候家里有个收录机,也有不少镇上买的那种十块钱四盘的盗版磁带,翻来覆去的听了一个假期,几乎所有歌都会唱了,连《红楼梦》的插曲也全学会了。

这么说其实也不太准确,因为当时最担心并不是考不考得上大学,而是考上考不上反正都是读不起,都得出去打工,所以想的还是去哪里搬砖打螺丝的问题。

而且,当时家里也在收麦子,天气又热,因为高考,那年就不咋叫我去干活,但有时候忙不过来了还是得去帮忙,毕竟家里劳动力有限。

高考时住在我爸打工的工地上,和另一个同学。因为我们中学在镇上,而考点都在市里,没地方住,有亲戚的投靠亲戚,没有亲戚总不能住宾馆吧?多贵啊!最便宜的招待所,就提供一壶开水,一个单人床,一个房间四个人,也得一天八块钱。

那个工程当时正在挖地基,昼夜不停地施工,机器的声音轰轰隆隆、叮叮咣咣永不停息,外面两千瓦的灯泡也穿过门缝和窗户的缝隙,基本上不怎么能睡着,反而是上了考场感觉一下就瞌睡了。

每天早上七点多别人起来准备上工,我和同学买个馒头,在工地食堂打一份菜,其实多数是凉拌的青辣椒,往馒头里一夹,吃完骑自行车半小时去考场。

那时候的高考还是三加二,文科政治和历史,理科物理和化学,我是文科,除了语文和政治要写的字太多,其它的我都至少提前一小时交卷。

数学最快,提前半小时发卷子,我先看了一遍,大致就心里有数了,开考五分钟基本上就把会做的做完了,不会地做着也没啥意思,我就要交卷子。监考老师说不行,起码半小时后才能交。熬了二十几分钟,半小时刚过,我就交卷子出去了。

那时候满分150,考完我觉得自己数学不说考一百三四,过一百应该没啥问题,结果只有60多分。英语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不咋会,睡了一觉醒来就只能随便蒙了。最后也只有六十多分。历史和政治倒是发挥稳定,比我第二年复读的时候还高一点。

中午回到工地吃完饭,在床上再躺一会,因为工地都是一点半就开始干活,所以也睡不了,而且那会儿又得骑自行车去考场了。出了工地,买个五毛钱的雪糕,吃完就去考试了。

那年的高考没什么太深的印象,如果有的话,应该是有个监考的女老师的花裙子很好看,是我们镇上中学没看到过的。再就是一早到考场之后,会看到每天还只能骑自行车走四五十里路回家里住的同学,在考场外面站着啃馒头,翻书复习。

两天半考完,骑自行车三十公里回家,不过都是下坡路,就还好。我爸让我回去的时候在镇上买一袋化肥,用自行车驮回去。那时候稍微好一点了,能压住车头了,不至于车头扬起来。

回到家过了几天,就去学校填志愿。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的,但是在家里也无聊,那时候农村没啥娱乐,总不能去打麻将,除了看电视,实在是没什么娱乐,所以就去学校,借着填志愿的名义,和同学玩一玩。

考试是自己考的,考得咋样,自己心里有数。所以填志愿比较随意,反正都是要准备出去打工的,就随便吧。填完再过了十天左右吧,从七月下旬开始,就有同学被录取的消息陆陆续续传来,也经常去同学家里道贺,其实就是去蹭吃喝,玩一玩。

那时候扩招刚开始,我们班五十来个人,过线的还不超过十个人,大多数人都是要复读的,所以都准备开学之后继续当同学。

我在家里等了一个暑假,家里也没让我出去打工,看着有些同学上学走了,内心其实也很失落。最后成绩出来,差得不算多,感觉还是可以抢救一下,所以最后还是复读了。

那个夏天可能是我迄今为止经历过的最漫长的夏天,无聊,焦虑,茫然,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家里的黑白电视还是旋钮跳台那种,每天没事就打开,也没什么心思看,偶尔有几块钱,就买几瓶啤酒喝喝。

有一次应该是和同学在镇上闲逛,穷极无聊的时候又去了录像厅,看了几个片子,两个应该是李连杰那种武打片,都看过,另一个是《泰坦尼克号》。除了不能播的部分,对露丝没有太多感觉,反而是杰克在上船勾搭上露丝之前的小混混状态,现在想起来像那时候的我。

那也是奶奶的最后一个夏天。叔叔是学校老师,那个夏天奶奶在叔叔家住,也就是在学校里住,每天她都要去看学校里贴出来的喜报,看看有没有我的名字。等到暑假快要结束了,别人都拿着高考通知书上大学去了,奶奶终于又回家了,让我复读。

后来看了一些青春电视剧,六七十年代的,八九十年代的,都有。看着六七十年代城里小青年敞着衣服,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漫无目的地瞎逛的那种状态,才知道这就叫青春,像极了我那年夏天的状态。

那个暑假过完,我去复读,半年后奶奶去世,我的青春也就结束了。因为,以后还躺着,就没人管我了,我得靠自己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