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恪高考678分,高一还是班级吊车尾。马恪出生在云南一个叫做弥勒的县级市,从小学习都不错,偏偏中考失利,虽然来到了弥勒一中,但是,由于成绩并不拔尖,被分到了普通班级,还是父亲找到学校求情,这才被临时换到好班试读一个月期。
一个一向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成绩优秀的人,突然被藐视,心中的不平衡非常显著,马恪就是这样,他甚至生出了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难道以后还会用函数去买菜?尽管时常心里会这样安慰自己,但是,依旧无法舍去难受的感觉。
马恪想了很久,才想通原因。我们的学习也许不是为了以后用,而是为了以后有机会可以学习真正有用的。我们刷题背书,不一定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学科,也许只是因为我们非常喜欢高考那个优异的分数,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拥有选择一所好大学的权利。
高一的学习并不顺利,成绩始终不如意,写作业的速度也很忙,其他同学半个小时就能做完,他有时需要2个小时。然而,明明这么努力了,有时却看不到进步的迹象,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马恪告诫自己:我已经怎么努力了,学习肯定有进步,只是短期内看不出来。这次题目不会做,语法没掌握,那就继续针对性的复习,继续努力。不要被一次考试失利影响。 只有高考才是考试,其他都是测试。
有时候,他也会出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个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达成的目标,一所名牌大学就不错。每天晚上,他都会暗暗对自己说,今天努力了,又离目标进了一步。
这么一点点的坚持,渐渐的,他发现没有那么累。也就是在坚持中,他度过了高一、高二,成绩从班级的吊车尾,也成为了名列前茅的成员。他也不敢骄傲,考的好,他还对自己所,你没有那么聪明,能考好都是努力换来的。
就这样到了距离高考还剩下一个月的时候,最后的冲刺阶段,马恪又动摇了,他时常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不会做的题目,开始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马恪不敢让这种念头留在脑子里,他竭尽全力让自己忙碌起来,一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问老师问同学,不留出“怀疑自己”的时间。他对自己说:“多找到一些自己不会的题目,我就会离成功更进一步。这些出错题的出现,应该值得庆幸才对。
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迷茫,一次又一次克服迷茫的过程中,马恪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他在高考中以“语文128分、数学135分、英语136分、理综257分,加分22分,总分678分”,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从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跻身进入了首都。
这是《等你在清华》一书中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即将高考的学子, 学习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很重要。高考考得好的同学,往往不是做对了多少难题,而是发挥出了自己的真实实力。
《等你在清华》还有一本姊妹篇《等你在北大》,都是记录了清华北大学子在 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方法,用一个个真实经历,告诉人们到底应该在 怎么学习,可以帮助 学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在高考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