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

从读民办本科到浙大博士后, 励志校友发言点名“荆楚好老师”

极目新闻记者柯称

通讯员程晓璐任丽琼

“武汉东部,长江新区,巍巍学府,伫立一方;三秩春秋,培育桃李,苒苒风华,满树繁花……”11月28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隆重举行庆祝建校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各界嘉宾、社会友好,广大校友、师生员工欢聚一堂,共同擘画学校未来美好发展蓝图。会上,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发言的申仓松,“点名表扬”了一名老师,而她正巧也是随后在大会上发言的教师代表——2022年度“荆楚好老师”王瑾。这背后是一段特别的师生故事。

申仓松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届钱学森实验班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从浙江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毕业后,目前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成果曾登上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

“如果说人生是一盒巧克力,那么最甜的一颗自然是来到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申仓松说,重回晨光湖畔感慨万千,要向母校的培养、向当年给予谆谆教导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感谢。

申仓松说,学校老师和校领导的关怀延续到了他毕业之后,“读研初期长时间没有取得成果的煎熬,一下子把我从美好梦想中拉回了现实。我想起余毅理事长曾告诉我做科研就是要能沉下心来,能坐得了冷板凳,老师们也引导我在失败中寻找新的方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去寻求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些谆谆教诲陪伴着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发言中,申仓松点名感谢了多位武生院的老师,其中专门提到,“感谢外国语学院王瑾老师、周芳老师及其‘四叶草’团队对我英语不厌其烦地跟踪指导,才让我能与国内外专家流畅地探讨学术难题。”

王瑾教授是该校“四叶草教学团队”发起者,该团队多年来一直坚持用课外时间义务给学生辅导英语,帮助了近万名学生。2014年,读大二的申仓松慕名找到王瑾,直到成功考研,他每周都会两次接受王瑾的单独辅导。

“每次辅导两个小时左右,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她的宿舍。”申仓松回忆,自己天赋较差,以前学英语用的时间最长,但总是在各科中成绩最差。是王瑾便帮他纠正了学习方法,并督促他坚持做自己整理的试题。

申仓松回忆,有一次,他没能做完老师布置的题,便跟王瑾老师说,“我觉得我不行,要不算了吧。”没想到王老师说:“不需要你信自己,我信你就可以了。”这句话,在申仓松此后的科研道路上,一次次浮现在耳边,激励他前行。

后来,申仓松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每当有苦恼便会向王老师倾诉,有新的成绩也第一个向她报喜。这次回到母校,申仓松很自然地第一个联系了王瑾。

“看到学生们的发展,是教师最大的欣慰。”在申仓松之后,王瑾教授也代表全体教师走上大会发言席,她表示,全体教师一定会以30周年校庆作为新征程的起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秉承“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在人才培养上循循善诱,在科学研究上孜孜以求,在社会服务上身先士卒,在文化传承上勇担重任,在国际交流上讲好中国故事。

其实,申仓松和王瑾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上演。作为湖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武生院建校3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友中既有一批申仓松这样的学术新星,又有苏风驰、洪斌等全国劳动模范、行业楷模,还有“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王旭、“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许泽坦、湖北省“百强领军企业家”张培文等一批创业先锋。

正如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理事长、校委会主任余毅在发言中所说,学校之所以能取得一些办学成就,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字: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30年是武生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未来学校将以培养“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力争到203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