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 小学

让每一所学校主动生长! 这场全国性研讨会, 教育专家共同探讨集团化办学再优化的可行路径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金丹丹通讯员西教

12月7日,“让每一所学校主动生长”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集团化办学全国研讨会暨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推进会,在杭州市西湖区召开。

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多元模式,成效显著。但随着集团化的发展,名校负担过重、集团庞大臃肿、资源过于集中等管理问题也随之显现,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集团治理结构不合理、学校办学活力不够、集团内学校不均衡等问题也日渐凸显,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

这次的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浙江进一步推进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实践,探索集团化办学再规范、再优化的可行路径,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再发展。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地区授牌

通过领导与管理变革,激活学校发展活力

杭州市西湖区是我国公办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源地。1999年,杭州市求是小学率先开始连锁办学。2002年,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成立,是全国首家以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为目标的公办基础教育集团。

二十多年来,西湖教育通过集团化办学让每一所学校主动生长,目前已经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形成了“全域覆盖、多模共存、优质共生”的集团化办学新样态。

在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看来,很多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及区域发展等因素,带来学校发展信心、队伍归属、师资结构、专业水平等问题,不同的学校,也成了区域中老百姓心中的“名校”和“菜校”,而集团化办学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学校重新出发。

在他看来,学校发展可以撬动的最大变量是领导与管理。“集团化办学就是要通过领导与管理变革,改变集团内学校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从而激活学校发展活力。”

西湖的集团化办学通过局校两级领导管理体制机制的调整,联合形成更大范围的领导管理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文化引领发展,破解部分单体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组织内学校的办学活力,追求更大范围的公平与质量。

为了更大范围撬动集团化办学,为每一所学校寻找到适切的集团化形态,西湖集团化办学顺应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出现了“名校+新校”的教育集团,“名校+普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学校”的项目学校联盟等丰富多样的形态。

“西湖教育这片天地足够大,我们尊重每一种能让孩子们乐意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模式。”

兼顾隐性公平,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内生动力

在“集团化办学,我们一直在路上”主题报告中,汪培新聚焦学校领导能力、学校发展信心、学校团队结构、教师全人成长等四方面问题提出西湖的破解之道。他表示,突破这四方面问题的核心要义是发挥集团发展不同阶段的组合协同、统一领导的优势,通过体制机制调整,不断满足并促进集团学校内外个体和团体持续成长需要。

他强调了集团化办学要把握好三对关系:治理结构把握依法行政和自主办学的关系,公平促进把握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重点切准把握外在环境和内生变革的关系。

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立法人单位,看似是平等的,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也就是隐性的不公平。如有些学校地处核心,交通便利,周边办学资源多,而有些学校地处偏远;有的校长是省特级教师、名校长,有强大的外部资源网,而有些学校校长是新手上任,并缺乏外部资源支持,种种背景因素的不同,带来了发展过程中学校间的机会和潜在资源的不平等,而这些先天不足会慢慢磨掉弱小学校师生心中的希望。

在汪培新看来,教育部门在制定制度、政策时,要看到这份不平等。教育部门要在保障分配公平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力量更多地去调动外部资源,给每一所学校信心,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内生动力,让学校觉得“我能、我行、我可以”。西湖区近年来就在保障制度、政策公平等显性公平的基础上更注重统筹,兼顾隐性公平,为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发展的动态支撑,推动整个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