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是怎样一群老师 让学生冠以“亲爱的”“榜样般的”前缀 这所讲育人细节的学校2023年发生了不少暖心故事

不久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省教科院附校”)副校长倪萍收到一张“邀请函”,学生李明邀请她在学校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和自己一同上台领奖。

邀请一名见证人领奖是省教科院附校每年奖学金颁奖环节的传统。“亲爱的、榜样般的倪萍校长……诚挚邀请您陪同我一起领奖,共同见证我的星耀时刻。”收到这张邀请函,倪萍很感慨:“我只是他的小学老师,但孩子一直记着我,这次还邀我一起上台,很意外也很开心!”

共同富裕,基础在教育。2023年一年中,像这样透着暖意的瞬间,在省教科院附校时有发生。很多人认识省教科院附校,或许是因为它用流行歌曲当做上下课铃声的巧思,或许是因为每年都有100多位学生获奖的“附校百星”活动,又或许是因为校园内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但他们共同的“内核”,都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省教科院附校校长唐宇红表示:“你能从这一个个师生间的故事中看出来,这不是句空话。”

一个约定后的无数约定

上课魅力征服学生让不太合群的他变得阳光

其实,小学时李明就和倪萍许下“邀请她一起上台领奖”的约定。“终于赶在毕业前把这个约定实现了。”如今上初二的李明,一有空就会跑到倪萍的办公室,两人无话不谈,常常会从平时表现聊到天文地理。

小李不太合群,但因为喜欢倪萍的课,小李成了她的“粉丝”,也因为这份信任,只要小李来找倪萍,她总会陪着聊上一阵,“他说和老师的频率比较合。”倪萍笑着说。

和小李交流的这段时间,倪萍能感受到他变得越来越阳光,“之前会来说些糟心的事,但渐渐地,他跟我分享的开心事越来越多。”小李的故事里,出现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初中班主任章老师让他做纪律委员,一年下来开展得井井有条;初中数学老师王老师的课堂很生动,小李送了她一件自己做的手工品……小李说,现在很期待每天上学,“能找老师聊聊天,是一天中最快乐的事。”

眼下的小李,谈起身边的人,眼里透着光,“章老师是我心目中的特级教师”“我的妈妈是介于百里和万里间的千里挑一”……他总能用精彩的语句变着方式夸奖他们。倪萍告诉记者,小李不仅嘴甜,写作文也经常得高分,理科也学得不错,目前成绩排在年级前列。

提起小李和倪萍的这个约定,校长唐宇红说,每年的学校奖学金颁奖礼、“附校百星”等活动上,一封封学生邀请老师同台领奖的邀请函,背后蕴藏着学生与老师的一个个约定:今年奖学金颁奖礼上,学生张子骁邀请老师吴凌君同台,学生徐俊哲邀请老师蔡心仪,学生刘辰曦邀请老师朱文美,学生卢贤灏邀请老师于溪……“这样的约定贯穿于学生在校的9年,并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唐宇红说。

一篇作文后的几份祝福

老师精心护航希望她永远做“快乐的鱼”

去年10月25日晚举行的杭州亚残运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6决赛中,杭州姑娘诸吉拿下银牌,看完直播,诸吉的小学班主任王瑛芝感叹:“孩子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诸吉小学和初中在省教科院附校就读。小学时,频繁的封闭集训让小诸的课业落下不少,很多字不认识。王瑛芝教语文,对小诸,她“不以成绩论英雄”,一有进步就鼓励她,“这孩子有种不服输的劲,做作业一直很认真。”

因为诸吉,王瑛芝会在班会课上安排一些有关残疾人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学会换位思考。”诸吉还曾两获学校“附校百星”评选的“运动之星”,她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感染着其他同学,“孩子们都非常理解她,我记得有个小胡同学,总是陪她上厕所、聊天、上学。”

王瑛芝口中的小胡,是学校给小诸组建的帮扶小组中的一员。老师施世想也是小组成员,他介绍,学校为小诸联系了资助她的爱心企业,在学校,小诸走班上课不仅会有同学陪,学校平时送餐用的电梯也会为她开放……

这种氛围也让小诸慢慢敞开心扉,她常用作文和老师交流。作文里,王瑛芝知道了小诸爸爸是个“幽默大师”,小诸妈妈很乐观也很严格。让王瑛芝最难忘的,是有次自己布置了作文题:我的自画像,小诸交上来的题目是《我是一条快乐的鱼》,文中写道:“自由自在是我在水里最常有的感受,我能享受到鱼的快乐。”

在杭州亚残运会上拿下4枚银牌后,施世想第一时间给诸吉妈妈发去祝贺。“感谢学校一路的培养,让诸吉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温暖。”诸吉妈妈回复道。

“我们这些带过诸吉的老师,现在也时常聊起她的动向,希望她能一直做‘快乐的鱼’。”看着继续追梦的小诸,王瑛芝和施世想默默祝福。

一次“赛跑”后的一种意识

老师过硬的专业素养让孩子脱离危险

一个月前的那个早上,省教科院附校校医徐卫青记忆犹新。

大课间,一名初三学生推开医务室的门:“徐老师,我是不是过敏了?”徐卫青站起身一看,警觉起来——孩子脸上、脖子上的风团成块,可能是比较严重的荨麻疹。“学校边上就是医院,得马上去看。”很快,她找来学生班主任,并通知家长把孩子送到医院,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徐卫青回忆:“到医院门口,孩子就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喘不过气来。”接诊的医生说,从发现到送医,因为迅速及时,对孩子的后续治疗帮助很大。眼下,孩子已经康复。

10分钟,听起来简单,但经验、应变能力、专业素养,一个都不能少。事情一传开,老师们都说,这对徐老师来说是“正常操作”。省教科院附校由艮山路小学和闸弄口中学合并,合并前,原本是医院主治医师的徐卫青,到闸弄口中学当校医,满打满算,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22年,“常见病症的后果怎样,校医都需烂熟于心。”

这几年,她还通过自考考取了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士学位,以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能力上往心理方面靠,也源于这些年她的观察:“孩子身体不适,心理原因也有很多。我见过有学生第一次上学在校门口呕吐的,事后了解,就是焦虑引起的。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给孩子正确的心理疏导,也是校医需要做的。”

回头再看这次经历,徐卫青说这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很强,“有事情第一时间找校医,也是学校反复强调的。”和记者聊完,两名学生推门而入:“徐医生,我的脚好像扭到了,能不能帮我看看。”徐卫青俯下身,又开始了她的工作。

一面锦旗后的一份关爱

烧得一手好菜她成了学生口中的“杨妈妈”

前几天,学生杨悦的爸爸特意来学校答谢老师,“孩子的表现改善很多,多亏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怪不得孩子总是叫您‘杨妈妈’!”爸爸口中的“杨妈妈”就是班主任杨晓峰。之前,她还收到了施然妈妈送来的一面锦旗,背后是个和“杨妈妈的家常菜”有关的故事。

杨晓峰当班主任快20年了,“杨妈妈的家常菜”一直是学生最憧憬的,“我会给班上学生设置小组竞赛,一学期下来哪组分数高,我就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一个小组五六人,每次她都会做上十多个菜,“孩子回去还会让家长‘复刻’我的口味。”杨晓峰笑着说。

“杨妈妈的家常菜”是表现好的学生的学期奖励,也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心灵港湾。

施然和妈妈是新杭州人。前段时间妈妈因意外住院,女儿没人管了,怎么办?她焦急地联系上杨晓峰,得到的是一句简单而干脆的回答:“我把她带回家。”杨晓峰说,这对她来说是举手之劳,自己女儿上大学了,正好有房间空出来给孩子住,每天上班就顺便带孩子上学,“因为我下班比较晚,怕顾不上孩子晚饭,就让学校食堂每晚留一顿放在保温盒里,给孩子带上。”

初到老师家,内向的施然不太习惯,“我和她说:‘把这当自己的家!’每晚牛奶、水果备好,有些题不会她就问我,慢慢地,我俩还会在睡前聊会天。”就这样,施然在杨晓峰家里待了一个月。

其实这不是杨晓峰第一次带学生回家。之前有学生和妈妈闹别扭,一气之下决定“离家出走”,也有学生备战中考,但因为家里环境嘈杂没法专心学习,她都把孩子们接回自己家,“有些孩子毕业后回来看我,笑着问我,能不能再到我家住两天。”

一次活动后的一份回忆

集全校之力的惊喜让她们不约而同想起附校时光

去年教师节前夕,省教科院附校的老师们被惊喜和感动撞了个满怀——一场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的“快闪送祝福”活动,在一片惊呼声中开启。

“一杯清茶敬恩师!”茶摊前,身着汉服的学生为老师送上一杯杯清茶和节日的问候。有心的是,孩子们还根据老师的性格、所教学科等,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不同的茶品,并亲手制作了干花书签和花茶包,送给每一位老师。

整个过程被拍成视频,被不少毕业生看到。

视频也勾起了正在浙江大学读研的刘海宁的回忆,“时常想起初中时老师对我润物细无声般的帮助。”

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个忘不了的老师,对刘海宁来说,是王微微。她也是王微微的第一届学生,“我们俩年龄比较接近,就像姐妹一样,她的上课方式也比较新颖,我觉得王老师给我开启了新的大门。”

和刘海宁同一届的陈佳,现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金融学硕士,视频里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的诗——您就负责永葆青春,我将乘着这条溪水茁壮长大,到时,就又有一棵大树保护着您了。

在陈佳眼中,这也是九年一贯学校的优势,“即便小学毕业了,仍然能和小学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我们和很多老师关系都特别好,诗里那种真挚的情感我能体会到。”陈佳感慨地说。

(应受访者要求,李明、杨悦、施然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