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你认为培养一个孩子上 985 有多难?

想给大家讲一个给我触动特别深的故事。

有一次去听上交TELL的演讲,其中一个演讲人是张新安老师。张新安老师是交大安泰的教授,他在哈佛做博后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心理学与人类学。

张老师在前两年,曾被抽调到学生处工作,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大量的学生案例

他在演讲中,分享了两人令人悲伤又非常引人深思的案例

A同学来自高考大省,从这里考进上交,成绩排名要在1/3000以上。 A同学 成绩一直出色且稳定,顺利进入了交大。 但是在交大有着非常严格的成绩管理规定,如果一个学期的平均绩点低于1.7,会收到一次退学警告,如果收到两次退学警告,学籍就会被转为“试读”状态。 如果在试读期间绩低依然低于1.7, 就会被劝退。 A同学就是这样,收到两次退学警告之后,绩低依然没有达到1.7。

A的退学通知下发之后,A同学的父母就来到了学校,两位都是 老师,来的时候一脸严肃,爸爸更是直接一个耳光打在他脸上, 说“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A同学在退学之后,被诊断出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而A同学不是个例。

B同学与A同学的经历相似,父母也是中学老师,也是先收到了两次退学警告。不同的是,在B同学收到退学警告之后,父母帮他办理了休学,希望他可以休学一年调整一下心情再回学校读书。 而B同学休学之后,在一个深夜只穿了睡衣和拖鞋离家出走,监控捕捉到的他最后的身影,是在一个高高的大桥上面。

张新安老师还分享了一个数据,在交大约有7%的本科生有收到过至少一次退学警告。 张新安老师仔细分析过这些同学的背景和经历,发现他们和A、B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这些学生在 时期,可能都是在家庭的帮扶和高压之下学习的。所以,当他们脱离父母之后,没有了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没有找到自我驱动的动力。

按张新安老师的话讲,这些学生虽然取得了进入大学读书的成绩和资格,但是并没有完成大学学业的素质。

如果家长在教育上,只以升入名牌大学为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倾其所有,当孩子发展不如意时,家长往往会把压力和导给孩子(比如那个打孩子耳光的A爸爸)。 而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习惯了外在的压力和驱动力,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内驱力。 当他远离父母,没有人管的时候,成绩可能也会因此一落千丈。

父母爱子女,则应为之计深远。

读大学的时候只有18岁,而之后的人生还很漫长。

那些那够长伴孩子一生的素质,才是家长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养成的。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人都适用的几个最重要的素质,无外乎自控力,自驱力,和找到自己的目标。

1. 找到自己的目标

成绩,985,其实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未来理想,和理想生活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的目标也会不断清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也是孩子需要自己思考的。 将一个长远的宏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短的,可执行的目标,也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的。

对于职业选择这一点,很多孩子可能在报志愿的时候都不清楚这个专业未来是做什么的。而据我了解,在欧洲一些国家,他们的实习是从 开始的,这种实习不是为了找工作加分,而只是为了体验这个职业的真实情况。这可能并不适应我们的国情( 太忙),但家长依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帮助他们寻找真正是他们自己想做的,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目标是自已确立的,才能随时说服自己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吧。

2. 自驱力

自驱的好处就是,父母不必再花时间盯着孩子,父母节省了时间,无形中也增加了对孩子的信任、认可和尊重。

有的自驱力,来源于目标,有些则来源于热爱。而热爱,有时又与目标的确定相关。

当他真正热爱音乐的时候,他一定会主动去练琴。

当他真的想超越自己时,他才会愿意为之付出时间。

当他是源自内心的渴望时,一定不再需要加长威逼利诱。

3. 自制力

对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其实是对抗人性的,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不容易的。

这也许会来自从小习惯的培养,也许来自父母榜样的力量。 当然也会来源于孩子的目标和自驱。 或者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 曾经跟大家分享过一个小事,就是我家爱看动画片的5岁娃,之前经常看起动画片就没够,每次我强制关掉动画片都要哭闹一会,后来,我改成了跟他约定好看完两集主动叫我关,他竟然真的看完就马上来叫我关掉电视。因为她感受到了我的信任和尊重。

这一点,在张新安老师的分享中,也有提到。当父母望子成龙,压力巨大的心态下,在行为上往往会指责甚至侮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尊重,甚至无法树立自信,这让他们在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面对各种各样更加复杂的挑战时,往往更容易受到挫折。

做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养娃的路上,我也一直在学习、探索和思考。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