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开发表! 女博士“科学发现”轰动国际, 入选《自然》《科学》

为促进我国天文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和表彰取得突出成果的天文科研和技术人员,扩大天文学科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中国天文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评选2020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近日,评选结果揭晓,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师林琳博士主要参与的研究成果“中国天眼确定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强势入选,并在天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5项获选成果中专家票选排名第一。

林琳和同事的观测结果来自被称作“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研究成果“中国天眼确定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主要包含两个具体的工作。

一是通过中国天眼FAST在一个快速射电暴源的重复爆发中观测到偏振角发生显著变化,认证了快速射电暴的辐射起源于中心天体的磁层内。这项研究由来自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和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科研人员主导,成果于2020年10月 2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二是利用中国天眼FAST的观测对磁星的射电辐射给出了最严格的流量限制,同时说明快速射电暴与磁星X射线爆发的相关性较弱,对快速射电暴的触发机制提出了新的问题。此项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主导,成果于2020年11月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

2020年11月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成果“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师林琳,在这项研究中,林琳与合作团队利用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对处于活动期的磁星SGR J1935+2154(软伽马重复暴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简称SGR)进行监测,在对应29个X-软伽马射线爆发时刻没有探测到来自磁星的射电辐射,进而对磁星软伽马射线暴发给出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射电流量限制。对研究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林琳(中)

在同一活动期,加拿大和美国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来自磁星SGR J1935+2154的一例快速射电暴,在磁星和快速射电暴之间建立起联系。林琳与合作团队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快速射电暴和磁星软伽马重复暴的相关性较弱,并指出其可能的原因有:

1)快速射电暴辐射的集束效应强;

2)快速射电暴的能谱分布较窄,而且大部分暴发辐射在FAST观测频段之外;

3)与快速射电暴成协的X-软伽马射线爆发十分特殊。

林琳与合作团队的这项研究还利用了国际上多波段观测设备,包括X-伽马射线的美国费米卫星和我国的慧眼卫星硬X线调制望远镜(Insight-HXMT),光学波段的BOOTES望远镜等。下图展示了团队对磁星SGR J1935+2154多波段观测的时间分布。

这项研究得到了FAST团队和慧眼团队的大力支持。主要合作团队为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重大项目团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高鹤教授(文章的合作者)、李正祥副教授(文章的合作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美国内华达大学等国内外相关的天文学家和科研工作者。这篇文章也与国外的两篇文章一起被《自然》和《科学》杂志共同遴选为2020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和突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