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aybet雷竞技

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样?百万年薪又怎样?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物质与精神是否可以兼得,历来都争论不休。寻求更多物质,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于物质丰盛处经营、算计、篡取、豪夺。

衣食住行不匮乏时,精神上的丰赡与满足即刻就浮现出来占据主要需求位置。

此前有个话题很火——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还是年薪百万?评论区里不乏有“人间清醒”的家长说道:“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样?百万年薪又怎样?”

被大众熟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一早就在《动机论》中,向人们指出了个体需求发展的路径与层级,并告诉所有人:除去生存需求之外,需要终生努力去追寻的,是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什么叫做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在1943年出版的《动机论》中,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个体向上发展,并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倾向的需要。它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属于成长性需要,按照需求顺序,它出现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马斯洛还认为:人在自我实现这一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情感。高峰体验时,人将处于最激荡内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状态。高峰体验时的人会产生诸如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自我实现,是一种人生追求。这一追求意味着,人们“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并完成与自我能力相匹配的一切事情”。

在详细解释“自我实现”需要过程中,马斯洛还特别指出:

自我实现需要,与其他四种基本需要非常不同;其他需要一经满足就会自行消失,不作为占优势的需要继续存在;但是自我实现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一种单纯的、终极的价值,或者说本身即是人生目的”。

从以上概念和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意味着一个人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

在这种状态下,人是全神贯注的,忘怀一切的,此时,人的真、善、美高度统一,并处于潜能发挥最佳状态,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这种高峰体验,偶尔会在平常人身上发生,但在自我实现者那里,它是一种常态,并使人一直都处于这一周期之中。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还是年薪百万?

很多人对自我实现有一种误解。大家都认为只有成为伟人、取得世俗上的成功比如考上北大、清华,拿到百万年薪,物质生活比他人过得好等等,才算“自我实现”。

事实果真如此吗?并不是。

如常所见,很多实现以上目标的人,虽然比一般人得到的更多,但他们的幸福感、成就感,自我潜能的发挥,却并不比普通人更多。

究其原因,很多事情,诸如考高分、成为成就优秀的好学生、考入好的大学、升职加薪拿到百万年薪等等,多数来源于外界对一个人的看法和诉求。

比如家长要求孩子这样做,因为这样就是世人和社会认为的“成才”、“优秀”;不断升职加薪,则来自身生存压力之下的挤压,不上进就只能被碾压致死,不拼命赚取高薪,就会买不起房、子女上不起名校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自我社会阶层和身份滑落到社会最底层……

种种时代需求和人际评判标准,让每一个人都陷入深深的焦虑。

“我们的教育,总归要有一个最高的目标。我们培养这么多人,要这么高的分数,我们到底要干嘛?”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幸福,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如果在全面发展和高分不能得兼的时候,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努力去让它平衡就是了。”

“为什么要做除了考高分之外的平衡与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激发和培养人的善良和智慧,给这个世界一个问题解决方案,使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向上、向善的变化,使这个世界变得更为美好和温暖。”

江苏省西山中学校长唐江澎——《面对面》访谈

在尚未认识到自己究竟想要过怎样的人生,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之前,人们就在父母、老师、学校、职场、社会的催促之下匆忙踏上人生路。一路上,人们在不断被比较与被选择的过程中去窥探自我价值,并不断因外界因素而做出自我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侥幸成功,站上了世俗认可的顶峰,更多的人却因并未认清自我需求,而精疲力竭地做着不能彰显自我价值和放大自我潜力的事情,气喘吁吁地跟在他人背后,疲劳而痛苦地活着,终其一生都徘徊在生存需求层次。

也许幸运中靠近或实现过那么一两次自我价值,旋即又陷入到为生存而生活的循环模式里。

显然,这样的生存状态,与“自我实现”相去甚远。

而这样的生存实质,正是人们失去幸福感的根本原因。在物质被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对精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已经逐日彰显出来。所谓“新时代之下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活”,就意味着不仅在物质上有幸福感,更要在精神上,在自我价值实现上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这种幸福感与成就感,不一定完全来自考名校、拿高薪;而应来自:可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能够发挥自己的禀赋能力。因此,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所采取的途径,就因人而异了。

比如总是发明一些毫无用途作品的网红“手工耿”,比如在农村种地、做饭的李子柒,比如我们在正常生活之外,依然忍不住去热爱和做的兴趣爱好。在做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事情中,我们往往会获得一种充实和幸福感,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有用最有才的人。

所以,说孩子幸福与否,为什么却讲成年人的人生观和认知呢?

因为,我们曾经是孩子,而孩子是将来的成年人。

只有当曾经的孩子现在的我们,深刻醒悟到人生幸福究竟来自哪里,该怎样去工作和生活,并为此探索出充满价值感的人生路径时,现在的孩子才有可能以崭新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并成长为真正有幸福感的人。

而不是重走上一辈的老路,被终生困在人生的生存阶段,与幸福永无交集。

- The End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