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张调查问卷的启示

由本报举办的“我爱中国共产党”系列活动正在全省大中小学陆续进行,每一场活动都以不同形式开展,经典作品诵读、诗朗诵、演讲、视频展示……还专门设计了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我有幸参与了在省内两所大学的活动,围绕调查问卷结果与师生对谈,得到不少启示。

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对党史中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列出的选项有战争、人物、隐蔽战线等,我本来以为选择隐蔽战线的应该是最多的,因为谍战剧热潮一直不断啊,没有想到,在东北大学,有83%的大学生选择了“人物”选项,在沈阳化工大学,“人物”同样是选择最多的一项。

问卷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你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党史知识”,除了思政课这一最大选项,文艺作品也是大学生选择最多的一项。学生们最熟悉的红色影视作品是什么呢?在问卷列出的众多经典影视作品中,高居榜首的是《小兵张嘎》,接下来依次是《英雄儿女》《地道战》《建党伟业》,还有最近热播的《觉醒年代》,而谍战剧的优秀代表作《潜伏》反倒落在了后边。

两项调查对比着看很有意思,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党史中的“人物”?

沈阳化工大学学生卢悦怡的回答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毛泽东28岁,周恩来23岁,邓小平17岁……今年是建党百年,我21岁。同样是青春年华,他们走过的路,给我启发、给我方向,也给我力量。”这也几乎是活动中所有大学生共同的想法,百年正是青春,初心代代传承。

东北大学思政课教师温惠淇的回答是:这是榜样的力量。“人物”换一种说法应该是“榜样”,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对两类榜样非常感兴趣,一类是革命战争时期,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爱国者;另一类是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劳动模范。她曾主持过一堂思政课,邀请全国劳模杨建华为学生带来一场“舞台可以简陋,演出应该精彩;岗位可以平凡,追求应该崇高”的思政课,“杨建华老师授课的时候,我也在观察学生们的反应,没有学生玩手机,眼神都非常明亮,打动学生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蕴含在他们身上的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

由此,或许可以给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史实的力量。真实的人和事更能带来真实的感动、真正的力量,写真实的历史人物确实很难,但写好了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觉醒年代》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藏在历史褶皱里的那些细节和生动的故事,很多时候比作家在书房里构思出来的桥段更为精彩。

启示之二就是找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影视剧生产者最关注的是“网感”,也就是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热点、泪点、痛点,百年党史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也是最能观照当下的历史,找到和放大这个连接点,就能打动人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