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斯坦福教育6条黄金学习法, 让孩子真正找到学习内驱力, 值得尝试

说到孩子的学习,不少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本难念的经说白了就是孩子在学习上不争气,或是不想学不爱学、或是在学习上有心无力,实在是让人不省心。

造成孩子这些学习上的问题固然有很多,可当我们拨开眼前的云雾,就会发现,决定想不想学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孩子有没有学习内驱力!

学霸们的一个共性因素就是有强烈的学习内驱力,这才是他们在学习路上一直跑在前头的“秘诀”,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改变孩子的学习策略,选择最为恰当的学习方法,解决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那么,很多学习上的“老大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以说,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内驱力,是他们在成长道路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

01 归纳类比学习法

所谓归纳类比学习法,指的是探寻各种不同知识之间内在相似性的学习方法。

现实中有很多孩子能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但在面对新的情境时,却无法做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变成一种只关注表面的肤浅学习,这显然是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学习内容,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孩子解决以上问题的学习方法。

而“归纳类比学习法”恰恰是一种能满足这方面要求的学习方法,那么,运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孩子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好处:

第一是能帮助孩子通过已经掌握和熟悉的学习内容来发现其中蕴含规律的原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重点;

第二是能提升孩子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合理运用原理,做到学以致用。

02 问题驱动学习法

所谓问题驱动学习法,是指一种依靠解决问题来满足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

问题驱动学习法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明确学习目的。当孩子在学习上产生疑问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围绕自己的疑问提出一个或若干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孩子接下来就很自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产生想要了解的欲望,然后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探讨、钻研,最后找到自己想要解决问题的答案。

对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03 精修勤练学习法

所谓精修勤练学习法,是指针对某个具体的技能或学习任务进行专注而努力地练习,从而超越自身现有的水平。

精修勤练学习法能帮助孩子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去应对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

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之所以止步不前、没有什么进步,就是因为在学习上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比如让孩子重复性做题,却又缺乏深度思考,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精修勤练学习法”,来引导孩子以目标为导向,集中练习某项特定的技能,也就是寻找自己最为薄弱的环节去打“攻坚战”。

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减少加减法口算正确率低的问题,可以让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减法口算的强化训练,每天练习10~2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达到提高孩子口算能力的学习目的。

04 自我解读学习法

所谓自我解读学习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内容给自己讲解一遍,以此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

自我解读学习法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就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给自己听,直到能听懂为止,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05 自我生成学习法

所谓自我生成学习法,是指利用一部分已知线索作为提示,然后尝试回忆其他的部分学习内容,从而唤醒自己的记忆。

这种通过以线索作为提示的练习回忆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防止遗忘,记住更多的东西,以此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闪卡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例子。

自我生成学习法能够帮助孩子强化记忆,并能解决比较零碎、零散的知识记忆问题,随着不断地自我生成,孩子记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从而将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比如我就经常利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让孩子用这种方法反复去回忆之前所学的诗词、文言文及英语单词、句型等相对零散的知识点,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已经把很多的零碎零散的知识点牢牢地记住了,几乎到了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06 身体充电学习法

所谓身体充电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充足的休息,使身体恢复到最为理想的学习状态。

比如充足的、有规律的、高质量的睡眠,能激活大脑思维、强化记忆,帮助孩子把白天学到的内容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减少遗忘的发生。这就如同电动车没电了就需要给它及时充电一样,否则半路就要抛锚。

身体充电学习法看似平常无奇,却能有效解决部分孩子上课爱打瞌睡、学习状态不佳的问题。

所以中午最好让孩子打个盹,晚上避免熬夜学习,做到按时入睡等,这些做法能让孩子以最好的身体状态应对繁重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

以上六种学习方法都有助于孩子找到学习内驱力,家长们不妨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相信能够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身上的学习潜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