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高考总有人做不完题目, 很正常

马上就要高考了,原先大家担心的都是数学、物理这些偏理科的科目会考砸,但是随着高考改革的愈演愈烈,如今连语文都成了龄人口苦恼的科目。

在不少老师和学生的观念中,语文这个科目的成绩是最为稳定的,想要考高分很难,但是想要考低分也同样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毕竟大家都说了这么多年汉语,至少不像英语一样连题目都看不懂。但是高考改革的到来让不少老师和学生改变了这种观点。有网友也发表了“语文越来越难,学生求放过”的文章。

面对这种质疑,高考语文的教材主编,著名的教育学者温儒敏说:“高考有部分人做不完很正常”。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语文这个科目已经告别了不用复习,划划水就能考到一百分以上的时代了。

语文科目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主编温儒敏说,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据调查统计,每年大约都15%的学生做不完语文试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中也可以发现,如今的语文科目更多的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学生的解题和答题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文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等这些素养,而这些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考试的题目上,命题指向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表达与交流还有梳理探究这些板块,其中文章阅读理解和作文是重头戏,占了语文这个考试科目成绩的半壁江山。

其实,语文考试的题目非常灵活,而且课本上的内容基本不考,而是依托课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等等。相对于其他的科目,语言类科目的特点也由此体现。因此,仅仅靠背诵和记忆,是没有办法得到高分的,尤其是在高考改革愈演愈烈的今天更是如此。

与其抱怨教材,不如让孩子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面对越来越难的教材和考试,不少家长都开始抱怨,声称自己的孩子已经很累了,学习其他的科目占据了大半天,再加上语文课外拓展部分,孩子根本没有休息时间。那么,精准地了解孩子的课外拓展诉求呢?

不少父母都十分焦虑,不仅仅是日益激烈的竞争,还有各种教育机构贩卖的焦虑也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情。但是从孩子的发展上看,提升语文教材的难度和考试的难度是为了孩子的综合知识水平服务的。

所以,与其抱怨,不如努力让孩子拓展知识面,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在语文的教材和考试导向上,我们发现如今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检索阅读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首先是阅读检索能力。

如今是信息社会,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时候信息检索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语文的训练,孩子可以从浩瀚如烟海的信息中检索需要的内容,这是孩子生存和融入社会的必备技能。

另外一个是逻辑思考能力。

语言类学习其实最能够体现出逻辑思维。数学和物理等理科的学习依托的是简单明了的公式,但是学习语文想要找到文章的逻辑,需要归纳和总结段落大意,进而把整篇文章内容串联起来,这要求相对于理科的学习就更高了。

除此之外,还会考察到学生的迁移能力。

就像是文言文,课内和考试的题目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基本的古汉语含义是一致的,就看学生能否把课内学习到的内容灵活的运用和呈现在试卷上。所以,温儒敏才会说:没读过不等于没学过。因为考察的就是迁移能力,如果都学习了,那么考察的就是背诵能力了,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不大。

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核心素养

刚才我们提到了,如今无论是语文的教材编写,还是考试题目,都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就摆阔信息检索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迁移能力的考察。那这些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首先,自然是要把课内的知识点吃透。

因为考察的古文词汇基本内涵是不变的,可能只是换了一个语境而已。所以,只有把课内的知识点都搞懂,才能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上。因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千万不能好高骛远,为了提升素养而把课本放到一边。

其次,就是要多阅读。

因为语文本质上属于语言类的科目,而语言类科目的学习重点在于多阅读,多理解,培养自己的语言素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自己一个月不说话,可能连很多中文的语法和词汇都忘了。所以,多读书,多练习是学习语言类科目的关键,无论是英语还是语文都是如此。

另外,也要善于选择教辅材料。

如今的教辅材料市场化,各种材料层出不穷,其中有质量好的,但是也不乏一些质量差的。孩子缺乏鉴别能力,老师更多地关注课内内容,如果想要进行进一步提升和拓展,那教辅材料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爸爸妈妈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材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