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 、高等院校应开展学生抑郁症筛查。
之前我们谈了学生、学生父母该如何应对;班主任/大学辅导员,以及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应采取什么措施。
可归根到底,这项工作能不能顺利、有效开展,还要看校方的态度,非常考验校领导的智慧和水平。而校领导往往是两难的。
如果将学校抑郁症筛查推行得非常仔细、彻底,那筛查出异常的学生会相对较多。这“不好看”的数据上可能引起上级领导和外界对学校的误解:这学校怎么教育出那么多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可如果学校对于抑郁症筛查敷衍了事,甚至走走过场,那真正有精神心理隐患的学生未能筛查出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后续他们病情越来越严重,突然自杀时,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而且学校因此惹来的非议也更严重,甚至有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校领导来说,这可能是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过程。可到底哪一个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以下基于我们对青少年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突破性发现,为校方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01、
很多人对校园抑郁症筛查并不看好,认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愿意被外界知道自己学校有抑郁症患者,不愿正视问题,这场工作很可能会流于形式。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2006年至2013年,我当时主攻青少年成瘾疾病诊疗,主要包括青少年滥用止咳水、曲马多等处方药成瘾问题。
我在武警广东总队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利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高效的诊疗。并得到了患者、家属、上级部门的认可,央视新闻联播、走近科学、心理访谈等栏目也多次前来采访。
其实,之所以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青少年滥用止咳、曲马多等处方药的问题确实非常严峻!有一些朋友建议我到各大中学、中大专和高等院校开设讲座,为学生群体和老师进行知识科普,从源头上缓解该社会问题。
然而,当我们尝试与几所学校联系后,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
他们说:“何主任,不是担心您讲得不好,而是如果您来讲这个话题,别人可能以为我们学校存在学生滥用处方药的问题呢!这传出去,对学校的声誉不好。”
如今即将开展的校园抑郁症筛查、“心理体检”,与当年的青少年处方药滥用问题有一定相似性。虽然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但出于普遍的病耻感和精神心理障碍的误解,很多学校避之不及,确实有可能通过“走过场”来完成任务。
基于目前社会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和有色眼光,我认为学校的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但从理性科学的角度,基于以下几个客观事实,“走过场”并不可取。
第一,我国10至24岁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症患病率显著增高,有数据指出患病率1.3%。
还有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考试焦虑、偏科的问题,并且有30%~40%的学生因学习问题导致轻度的情绪障碍。所以,按照概率,每间学校、甚至每个年级都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就有罹患抑郁症的。
应该说,这个患病数据并不完全客观准确。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这意味着每近6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从目前大众对抑郁症的知晓率、理性面对的程度仍偏低的情况来看,真实患病率只会比这个数据更高,而且可能高出不少。
面对这么高的发生率甚至患病率,学校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最担心的莫过于学生在校内自杀。确诊抑郁症并不等于学生会自杀,确诊后接受干预反而会降低自杀率;但藏着掖着不去干预和疏导,自杀率会越来越高,后果更不堪设想。
所以,是公开、透明、积极地推进学生抑郁症筛查,对存在的隐患逐步“排雷”、解决问题;还是等到“地雷”一下子爆发,引发舆论轰动和上级部门的严厉问责,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相信很多校方都心中有数。
第二,很多学校还有一个担忧:如果学生被筛查出抑郁症,家长、上级领导和外界会不会把矛头指向学校,认为学校是导致学生患病的罪魁祸首?
这种担忧可能是过虑了,而且就算真的有人误解,在发生悲剧前校方积极解释、科普相关知识,远比发生悲剧后再澄清责任,有效得多。
根据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经验,尤其是基于大量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发现,青少年、大学生罹患抑郁症的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来自原生家庭中的创伤居多,校园的因素不是完全没有,但相对次要。
如果按照现行精神医学的主流观点,抑郁症的病因不明,与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关。而且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倾向于认为与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海马体积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现行精神医学的主流观点有很大局限性,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学生得了抑郁症都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对于这一点,学校领导可以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了解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和根源,面对家长、上级领导和外界的质疑时才能给出客观、理性的解释。
02、
当学校调整好积极、理性的态度后,接下来便是一些落实的细节。
每间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流程和措施当然也有所不同;但处理好学生、班主任/大学辅导员、家长、心理老师及精神科医生各方的诉求和关系,这是难以避免的。
在撰写“心理体检家长篇”时,我们曾分析过校园心理体检的流程可能分为以下3步:
1.在班主任/大学辅导员或相关心理从业人员的主持下,由学生自行填写相关的心理自评量表;
2.对于量表分数提示可能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学校的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与其初步交流,判断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
3.若以上步骤发现学生可能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由班主任/大学辅导员及时督促家长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科就诊。
无论学校最终采取的流程是怎样,都最好做好提前告知,令涉及到的各方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另外,学校可以加强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合作,并针对前期筛查出有异常的学生建立“学校—医疗绿色通道”。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得到稳定、及时的诊疗,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病情,提供适当的关注和服务。
如果学校领导还掌握关于学习障碍的知识,那就更好。对于学生患者而言,学习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处理好接受治疗和完成学业两者的关系。
如果学校有资源,可以与比较擅长学生抑郁症诊疗的精神科医疗机构或精神科医生建立合作,尽量减少精神科药物、物理治疗等对学习状态的负面影响,并通知指导班主任/大学辅导员,或者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注重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问题。
03、
医学中有“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级预防,指病因预防,在疾病发生之前重视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时干预,控制疾病的发展;
三级预防,指对已患病者采取有效的治疗,防止恶化和伤残。
上文讲的都是学生被筛查出抑郁症后,学校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属于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其实,在抑郁症的“一级预防”上,学校也有重大作用和职责。
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邀请具有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的专家开展讲座,引导父母、老师也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和教育观念,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
尤其是父母,应引导他们意识到在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根源中,原生家庭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是最主要的。父母一定要避免简单粗暴、高压式的,或者是幼稚化的教育方式。
对于教职工,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培训。部分老师曾对学生采取不恰当的体罚、辱骂和贬低。尤其是辱骂、贴标签,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加速、加剧抑郁症的发生。
然而,教师群体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当其负性情绪和不理性认知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确实难以完全理性、平和地教书育人。
所以,虽然现在国家还没有推行对教师群体的心理体检和心理援助,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行一步。为教职工们提供心理体检,甚至是专门的富有经验的心理疏导人员,为他们的心身健康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如果在这过程中筛查出患有人格障碍的教师,最好将其清除出教师群体!避免其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创伤!
此外,“校园欺凌”的问题也应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这类现象,对被欺凌者和施害者都要给予关注和心理疏导。而且要觉察到这背后往往是双方的家庭系统中也存在问题。
目前,校园心理体检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仍在摸索中。如果学校积极参与到抑郁症的“三级预防”构建中,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示范学校”,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
而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是仅次于原生家庭的重要成长环境,温暖、互助、有爱的学校氛围非常重要。学校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授课本知识,还在于培育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最终成人成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