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说话越来越谨慎了:
我并不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人,不参与高考命题。我只是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根据调查,每年总有大概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总主编”这个“官儿”不大,貌似不好当啊。成千上万个家长、无数双眼睛聚焦到这个位置,不被烤得冒烟才怪。
当然,冒不冒烟,那是温大人的事。作为家长要考虑的,不是抱怨,而是如何应对。
温儒敏虽然不直接参与命题,但作为教材总主编,他对考试命题的态度,自然能够映射到试卷上。
他的话固然不用当成金口玉言,但还是很有必要认真分析的。
从温主编的回应来看,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其一,古诗文适度增加,但也不会增加太多。
教材中,古诗文比例有了一定增加,但增加幅度并不高。
此外,古诗文增加有多种方式,比如可以“润物细无声”——让古诗文隐藏在“选读课文”“课后阅读”“研讨与练习”等栏目中,不作为正式课文出现;古诗文比例增加了,但学生的感觉不明显。
不过,这有点自欺欺人。因为“选读”“课后阅读”的内容,不等于不考,也不等于不重要,不算超纲。对想拿高分的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也是必须认真掌握的。
其二,语文课本所谓的“难”,其实是“覆盖面广”。
这个解释,切中要害。
事实上,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根本的不在于要求你把某项内容研究得多深入,而在于“覆盖面”。
记得我上大学那年,有一名同年考入大学的学生,十分出名。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竟然精通梵文之类的生僻语言。
如此“精而专”,固然可以作为特殊人才选拔,但对多数学生而言,语言的学习或者语文的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就是以“覆盖面”为主。
到了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再去研究更精、更专的内容不迟。
覆盖面还意味着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情:考试偶尔“试探性超纲”,可能会成为常态。
大范围超纲当然不可能,但150分的总分中,有那么两三分甚至八九分的内容“超纲”,则是大概率事件。
现在抱怨教材越来越难的主要是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小学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孩子的潜力无穷,只要他们有兴趣,就不会拖延,也就不会觉得学习难。
“抱怨教材越来越难的主要是家长”,这句话意味深长:孩子都没抱怨,你们当爹妈的抱怨个球啊?
是啊,孩子怎么可能抱怨呢?教材难不难,他们没有比较,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教材难还是易;
只有家长,因为有了和自己当年教材的对比,才觉得难。
对多数孩子而言,在教材里面,语文甚至算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基本的读写没有障碍,甚至还是最好玩、最易读的。所以,他们怎么会觉得难呢?
他们觉得难,主要是觉得考试难。
家长也不必着急,核心问题,正如温主编所言,难度增加有限,关键是覆盖面扩大了。这就意味着,孩子必须增加阅读量。
小学的阅读,可以随意点,以兴趣为主导;到了中学,时间紧张,课外阅读能兼顾兴趣最好,如果不能兼顾,就要有针对性地阅读了。
甚至一些励志类的书,也不妨让孩子读读,至少学会时间管理也是好的;实在不行,可以买本《读者》《意林》的合订本,放在家里,让孩子随时翻翻。
阅读量是大势所趋,得阅读量者得天下。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