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洋学生”的高待遇, 刺痛了谁的心?

最近,俞敏洪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给予国外大学生的待遇,总是优于本国学生。

实际上,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大学生也发现了,从山东大学的留学生,到留学生宿舍被曝光,让这个问题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诚如俞敏洪所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然而,礼仪之邦并非只是对外礼仪,对内失衡。换而言之,中国在对待人方面,一直应该追求一种“平衡”,“平等”。有些学校亦或是一些管理者,总是以礼仪之邦,来善待“洋大人”,却忽视了本土学生,这并非是真正的“礼仪之邦”,而是一种“献媚”,更是一种自信的缺失。

或许正是在这种价值的引导下,有些中国女孩变得更加向往嫁给“洋大人”,甚至不惜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情。一个民族的自信,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由内到外的自信,是从一言一行之中。而这些年无论是山东大学的留学生,亦或是其他学校给予留学生更好的生活环境,都似乎在一点又一点地蚕食着中国人的自信心。

学校,尤其是 的学校,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国家出类拔萃的人才。可想而知,高校如此差异化对待学生,那么让中国这些优秀的学生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校和国家,更怎么看自己所属的这个民族?

过去,有人指责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建设美国,甚至还有人说清华就像是“替美国培养人才的基地”。然而,这些评论是否过于偏激,我们暂时不讨论。但是有些学生前往美国,可能一定程度上,美国在一些人眼中存在“优越”。

笔者以为爱国绝非是一句口号,但是爱国也不是强制就能得到的。

有人说,爱国情怀和素养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更要从娃娃抓起。或许,这种办法可行,但是更为深刻的是要破除,那些伤害爱国的因素。就如之前所说,中国的高校吸纳了大学的优秀学生,他们无疑是中国经过层层选拔而筛选出的精明之辈。

他们有能力从接受的教育中理解什么是“爱国”,更有见识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爱国,当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待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中国学生在本国也被区别对待。这些现实中鲜活的例子,必然会成为一个叩击 学子内心的“铁锤”!难道他们心中不会痛吗?

显然,在接受 的学生眼中,这是一种“羞耻”,更是对中国自信的“蚕食”。

因此,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更是一个礼仪有度的礼仪之邦。如果说高校真心需要分出三六九等,那么就拿学生的优异情况来区分,拿出能够让多数人信服的制度来分享现代 的福利和红利。但是应该论成绩和能力,而不能只盯着出身和国籍,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大学应该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地方,也应该是一个纯“学术”的地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要的应该是保护好自己的“膝盖”,更要为本国学生做出表率——什么才是真正的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绝不是没有下线的谄媚“洋大爷”,更不是只知道自我否定和民族自卑的国家。

诚然,我们不排外,更欢迎我们的国外友人来到中国,和我们一起分享现代科技和文化的丰硕成果,但是该有的原则却不能破。曾经我们的一些大学,为了能够更加国际化,给许多留学生开了绿灯,甚至出现了国外大学生优于本国学生的现象。如今,或许我们去考虑其意义,可能会非常困难。

但是,当中国科技被西方“卡脖子”了,依靠谁来研发,去攻克?

笔者相信,一定是本土人才为主的科研梯队。其实,本国的学生要求并不多,只是要求与留学一样就行。

然而至少在目前,我们还看不到加强留学生管理的“苗头”。

谁都知道,这种把“洋学生”高看一眼的坏处太多了,比如有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高考成绩不行,只是进了个普通的本科院校,但是他可以花钱去申请外国某些“恰饭”学校的履历,而很多所谓“利益链条”里的“国外名校”,往往和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有很多项目合作,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可以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写上“国外名校”和清华北大合作项目的经历,甚至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项目”,有机会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名校去读书。

所以说,对于很多寒门学生来说,现实就是:

“十年寒窗苦读,还不如留学生一纸国籍”。

诚然,中外加强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件好事,但是提升我们的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不可能靠盲目引进“洋学生”来实现。

毕竟将来要突破西方国家“卡脖子”的,还得是咱们自己培养的中国学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