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打、不骂、不评职称, “佛系老师”的出现, “赢家”是谁?

在80后的印象里,老师应该算得上是最“刚”的职业了,而且可能都不用加“之一”。

因为他们下能“刚”学生,上能“刚”家长。

尤其是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还动不动就去找校长“对个线”。

可是你还不能“回怼”。

因为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而且每个人心中也都清楚,他们真的是除了家长之外,最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材的人。

所以那时的学生,经常会认为老师和家长就是天生的“队友”,专门为了来“虐”自己这个“菜”。

不过也可能是印证了“没有永远的朋友”那句话,这些年,家长和老师之间正在逐渐从密不可分,变得貌合神离。

从表面上来分析原因的话,问题似乎是出在老师这边。

因为数千年来的尊师重教,尊重的其实都是老师的鞠躬尽瘁,和传道受业解惑。

那么“佛系”老师的逐渐增多,显然会让人对这个职业产生一些不太一样的看法。

但是问题的本质,真的是出在老师身上吗?

我想未必。

从“严厉管”到“不敢管”再到“不愿管”

在资讯飞速流转的初期,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无外乎两种内容。

一种是能让人看到不切实际的希望的内容。

比如说,那些听了也白听的励志鸡汤。

一种是满足人们猎奇和寻找平衡心理的内容。

比如说暴发户陨落、明星翻车。

巧了,老师这个行业,还恰好就能以一己之力,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

因为只要这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出现了负面案例,就会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扩大传播范围。

并且被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点江山的人,用极个别的小概率成功案例,推翻人们对现行教育的认知,和对老师的印象。

客观地说,虽然教师这个行业的整体素质相对更高,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极个别的害群之马。

毕竟这在各行各业里都一样,林子大了,什么树都有。

不过流量是“不讲武德”的。

他们一旦发现了这个吸睛的噱头,就会深挖硬凿,但凡有出现点有争议的话题,都会被拉出来带一波节奏。

或许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就是这么被蚕食的。

当然了,细微的裂隙并不足以改变人们对一个职业的固有印象。

但是只要时间足够长、基数足够大,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于是在家长中出现了这么一个群体:罚个站,就要逐级上告;训两句,就得讨要说法。

甚至连学生在校外受伤,都有人要追责老师。

你可能会觉得这有点魔幻,然而更魔幻的是,只要有人想息事宁人,老师就几乎无法受到保护。

久而久之,老师便成了背锅侠。

不过对于老师来说,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因为背锅的滋味虽然不好受,但甩锅还是容易的。

如果不打不骂,把教学当成例行公事的话,不就免去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了吗。

而且这么做的话,家长还没法来指责你的教学水平,因为班里总是会有学霸存在的。

既然他们拿小概率事件去误解大部分的老师,那么老师同样也可以用少数学霸的案例,去把锅甩给大部分的家长。

所以从“严厉管”到“不愿管”的这一波操作,怎么算都不亏。

职称评审,教师的心结

在过去,老师的非教学时间,基本都用在了批改作业上。

然而现在的非教学任务是越来越多,各种会要开,各种表要填,书香班级英语角什么的是一个都不能落下。

以至于有的时候老师都在调侃自己,说是在上班的时候“抽空”去上个课。

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忙?除了工作任务之外,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其实也和评审职称有关。

按照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来看的话,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写论文,做教案,参加各类研讨,争取各种奖项。

而且名额有限,比例不高,竞争是真的很激烈,前阵子大火的姚老师,不就是连续八年都没评上吗。

其实她还算是好的,因为十八年都没评上的也不是没有。

在高企的门槛下,通常只有两个办法。

要么跟着内卷,加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要么就选择佛系,笑看职称评比花开花落。

所以虽然仍有人在争取,但是在“大彻大悟”的老师面前,这个职称似乎不要也罢。

佛系老师的增多,没有人是赢家

不打不骂不评职称,只要自己没欲望,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自己。

但是当老师学会了“自我保护”,“胜利者”却慌了。

因为佛系的老师很难教出优秀的学生,但是高考还是要看分数的啊。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情绪倒挂”的现象:家长越来越焦虑,老师越来越佛系。

于是,家长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孩子的学习负担成倍上升,老师的工资收入没有增长,学校的名望声誉没有提高。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太容易改变。

因为促成今天这个结果的,除了家长、学校和老师三方面之外,还有课外培训机构的夸大其词,和无良流量机器的煽风点火。

我想如果要扭转这种局面的话,还是要让家长的“佛系”,去倒逼老师的“使命感”。

学校也应该在老师受到无端指责的时候,敢于出面维护。

如果职称评审的标准,可以再和教学成绩多关联一些的话,或许我们依然能找回过去那种“家校共教”的良性局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