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

“我希望将来留在清华大学档案馆里的,不只是我的科学工作,还能够保留‘杨振宁’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形象。”——杨振宁

五月的校园风和日煦、芳草未歇,刚刚度过110岁生日的清华迎来了一份厚重的礼物。5月14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在图书馆北馆举行。

捐赠仪式现场

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先生决定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与夫人翁帆,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副校长郑力,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王小云院士、陈难先院士、段文晖院士,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家强、翁征宇,图书馆馆长王有强,以及来自高等研究院、物理系的70余位师生代表出席捐赠仪式。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主持仪式。

陈旭致辞

陈旭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陈旭表示,110周年校庆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杨振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杨先生热心延揽领军人才,积极培养青年学生,推动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促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旭强调,杨振宁先生将一批凝结着自己学术思想和人生智慧的图书资料捐赠给学校,再次体现了杨先生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对清华的深情厚谊。学校要保存好、利用好这批珍贵的图书资料,充分发挥它们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育人价值。图书馆要建立完善图书资料管理机制,提供便捷高效的阅览服务,扩大使用范围和传播途径,让更多的师生能够从中受益。希望校内相关单位以“杨振宁资料室”为开端,不断丰富以“大先生”命名的资料室建设,让广大师生能够学习“大先生”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和勇攀高峰的求索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杨振宁致辞

杨振宁先生跟在场的师生回忆起1929年在图书馆老馆看玻璃地板的童年趣事。他说:“很高兴也很荣幸我的一些图书、文章手稿和来往书信等资料存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这批珍贵的文献资料中,杨先生介绍了1971年回国即将赴美前夕邓稼先先生写给他的一封书信,信中说“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他还特意提到了自己用家用摄像机录制和编辑的视频,其中1972年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给狄拉克祝寿时,拍摄了多位物理学大师。

朱邦芬讲话

朱邦芬认为科学传统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国人充分认识,而杨先生的捐赠对于我国的科学传统建设,对于清华大学的学术传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他表示,杨先生捐赠给清华大学的是他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人的文档、图书资料、部分收藏和纪念品,记录了杨先生“画了一个圆以后、终点成为新的起点后”作出的新贡献。“杨振宁先生的捐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宝库!”朱邦芬深情地介绍道,杨先生捐赠的文章手稿、上课讲稿、影像资料饱含他许多独特的学术思考和见解,一些有价值的提问和猜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王有强讲话

王有强表示,杨振宁先生多年来一直十分关心母校图书馆的发展。这次图书馆获赠的珍贵文献资料是杨振宁先生多年中西融汇、文理贯通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清华图书馆人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进程中,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杰出图书馆而努力奋斗。仪式现场,向波涛与杨振宁先生签署捐赠协议。陈旭、郑力、王有强、李家强与杨振宁先生、翁帆女士共同为“杨振宁资料室”揭牌。

与会嘉宾共同揭牌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振宁先生重回清华园时以《归根》为题写下的诗句。从小在清华园中浸润、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杨先生对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2003年,他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为有志于投身科研的清华学生“指路”,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

杨振宁先生捐赠的珍贵文献资料

为妥善保管和利用杨振宁先生捐赠的文献资料,清华大学将在图书馆老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杨振宁先生捐赠的这批资料将成为清华大学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杨先生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爱国为民、提携后学的高尚精神,为清华师生带来思想和学术的重要启迪,也将激励师生以杨振宁先生为楷模,传承发扬清华精神,肩负使命,奋发进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