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古代人的高考有多艰难, 关在一间小黑屋9天, 你能够受得了吗?

六月已到,对于绝大部分高三学子来说,三年的苦读,就到了检测成绩的一刻,其中充满了艰辛和考验,回溯历史,国人“考试”的历史已经传承了千年,早在隋唐时期,科举就已经出现并且趋于成熟,但是古代人的高考,又有多么的艰难呢?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一共分为5级,包括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如果说哪一场考试和高考最为类似,应该算是第三等级的乡试

乡试通常是三年一届,而获得参考资格的人,必须是在院试当中脱颖而出的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乡试的录取比例极低,参加乡试的人平均达到了10万以上,但是每三年却只有1000左右的名额,每个省份摊派下来也才只有一百或者数十不到。

而如果通过了乡试,也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举人,读书人这才算得上真正的鲤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了,以人们熟知的范进举例,范进在中举之前,刚刚考中了秀才,但是岳父胡屠夫的反应,也不过是拿一副猪大肠给他庆祝,成了举人之后,乡里乡间的态度立刻来了一个大转弯,举人拥有免除税赋的权利,即便不继续参加后面的考试,也进了候补官员的名单,能够和县令平起平坐,还有朝廷所发放的津贴,然而这个举人,也不是那么好当,乡试的考场,正是他们最后的考验。

除非有重大事故导致的变动,乡试通常在秋天八月初八举行,因此又被称之为“秋闱”,初八考生进入考场,分别在初九、十二以及十五进行三场考试,一共为期九天。

然而过去可没有现在这么智能化的信息检测手段,为了防止舞弊、泄题或者其他意外的情况,考生不单单要在考场答题,这里也就成为了他们暂时的旅舍。

考试的地点,被称为贡院,一般在每个省会城市的东南区域,想要承载数千人的吃喝拉撒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科考大省山东举例,道光五年(1825),坐落于济南的贡院一共有号舍9000间,光绪二十五年(1899),号舍扩建到了14500间,却依然只能勉强满足考生的需求。号舍为独立的单间,仅仅限制一人所使用,空间不过数平方米,所放置的物品不过两张木板,白天作为考场,木板能够当桌子,而到了晚上睡觉,拼在一起又能成为床。

以清代举例,考试期间,考场所提供的东西,包括用来做饭或者取暖的炭火,晚上所使用的蜡烛,而在号舍的尽头,往往会放置一个装满清水的大缸,提供人们使用,茅厕也在附近。

因为考场不准备食物,考生们只能够自备干粮,考虑到储存的问题,通常以面饼为主,但是依然有着食物变质的风险。

对于考生而言,首要的困难,便是气温,农历的八月,大部分地区依然炎热无比,而那些考生,在狭窄闷热的房间内挥汗如雨,想想都觉得不容易。

北京城的史料记载,清代曾有几个生员,因为天气炎热,在作答的时候中暑昏倒,被紧急送到了医馆,虽然事后清醒过来,却急得大哭,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想要中榜,只能再等三年。

在乡试当中,死亡也并非一件罕见的事情,见于经传的方式,包括中暑、食物变质所导致的中毒,甚至是因为躲在屋檐房廊下的毒蛇蚁兽所咬伤。

等到了晚上,考生也不具备洗漱的条件,只能带着一身的臭汗,忍受着蚊虫叮咬,躺在木板上勉强入眠…

白天所进行的考试,一坐就是大半天,无法进食喝水,如何解决需求呢?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至试学究……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

大伙喝不到清水,干脆拿着墨水解一时之渴,结果等到考试完,发现每个人都“黔其吻”,也就是说嘴巴都黑了,好笑之余听上去又有些心酸。

对于乡试来说,最大的危险,还包括了火灾。有的贡院算是比较上心,可能有几间砖瓦房,而有的贡院,不过是芦苇木板等草率搭建起来的棚子,再加上木质建筑,而且往往“延袤数里许”,失火概率大幅度提高。

明代正德三年,位于北京的贡院就发生大火,“士子试卷颇有焚毁者”,迫使明英宗下令当地考生重考,此时还好考试已经结束,如果是在考试期间,贡院大门紧闭,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史料上多有记载其悲惨现场,《明史》:“二月戊辰,会试天下举人,火作于贡院,御史焦显扃其门,烧杀举子九十余人”而宋代《铁围山丛谈》提到,作为考场的开宝寺发生大火,“试官与执事者多焚而死”,从而在民间留下了“不因开宝火,安得状元焦”的诗句。

除去火灾,其他自然灾害也成为了考生们的威胁,清朝弘治五年,浙江地区大雨,堵塞的水流一下就漫过了考生的膝盖,人人惊慌,“士子哗扰,竞散而出,约束不能止”

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关9天的小黑屋,你能够忍受得了这样的一份折磨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