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部传来新消息, 将于9月1日开始执行, 家长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我记忆中的课间10分钟,是下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就如同挣脱了牢笼的神兽一般,飞奔向操场,上课铃响起时,学生们正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渐渐地,课间10分钟变得越来越安静,操场上学生的身影少见、走廊里没有嬉笑打闹、教室里有学生在埋头苦读、有学生在蒙头大睡。

学生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惹白岩松怒批

我国多地区中小学里,课间10分钟安静的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这样“鸦雀无声”的状态是学生自愿的吗?是因为喜欢这样安静的环境吗?

其实并不是,笔者了解到,部分中小学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为理由,要求学生在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

这些学生除了上厕所喝水外不能出教室,在教室内也要保持安静,不能蹦蹦跳跳不能大声沟通。此事“传到了”央视名嘴白岩松的耳朵里,惹白岩松怒批。

白岩松表示:连课间10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要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呢?一句话点明要害,学生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但不走出教室,身体素质还能得到保障吗?

家长对此也提出质疑,有家长说:教室内学生人数多,课间不出去走走,学生容易被传染疾病。也有家长说:课间不让出去,下节课容易犯困吧。还有家长说:身体健康比学习成绩重要。

或许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的这个初衷是好的,但这种为了不让学生受伤,直接不让“活动”的规定,实在是欠缺考虑。对此教育部用新规定进行了回应。

教育部传来新消息,将于9月1日开始执行

教育部传来新消息,消息中指出:学校不得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利,不能要求学生在课间以及非教学时间的交谈、游戏、活动等行为进行限制。

此消息一出,学生的课间10分钟保住了,学生又能恢复以往的欢乐和活泼,操场上的笑声也会逐渐增多。这项新规定将于9月1日开始执行,各位家长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课间10分钟应该如何利用?

课间10分钟时间不长不短,长到可以让学生缓解大脑疲劳,短到学生没办法写完一篇完整的日记。即便是有教育部传来的新消息,即便是老师可以正确引导,还是会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课间10分钟,特别是那些在课间继续埋头苦读的学生,以为自己是在“争分夺秒”,实际却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那课间10分钟应该如何利用呢?

首先,学生要考虑自己上节课的内容是否全部理解到位,如果有不明白的,下课抓住老师及时提问,不要让疑问留到放学。如果全部理解到位,抓紧时间去教室外面走走,让大脑放松。

其次,学生要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回到教室,要比老师先到,别让老师和全班同学等你一个人回来上课。注意课间不要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影响下节课的听课效率。

总而言之,课间10分钟该如何利用,应该以弥补上节课对知识的吸收、缓解大脑疲劳和保证下节课的听课效率为目的。所以课间10分钟的利用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课间10分钟的利用,这3个学习方法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

第一个,系统复习法,通过系统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和课后的复习效率均可影响学习成绩,课堂有老师带节奏,所以课后复习方法靠学生自己了。系统复习法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第二个,思维训练法,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是一方面,也要思维方式,思维训练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锻炼思维、发散思维,思维训练好了,有益于学习所有学科。

第三个,兴趣培养法,让兴趣成为打开新知识的大门。小学是兴趣培养的黄金时期,但初中和 的学习难度逐渐增大,学生的兴趣容易被消磨,所以要在学习中不断挖掘知识的有趣性,去培养学习兴趣。

笔者寄语:

学生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惹白岩松怒批,教育部用新规回应。相信通过新规定的出台,学生的课间10分钟会被更好的利用上。

同时也要提醒各位同学,不要试图通过课间10分钟去争分夺秒的学习,只有大脑充分放松,才能让下节课更高效地被利用。学生要切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远比拉长学习时间更重要。

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你如何看待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