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再来,及时当勉励。这句话从小一直围绕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时间像金钱一样,珍贵无比。高考,是青春面临的第一场挑战,冲出高考、进入名校,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梦想。高考每年都会成为一定时期的焦点,全社会都在为高考助力,希望这些学子们能考出自己的最优成绩。
在高考的人群洪流中,有这样一帮人,执着于高考“死胡同”,不相信自己考不上,于是屡战屡败,一直考一直复读,一直复读一直考不上。这样就成为了舆论口中的高考“钉子户”。
广西防城港市有位33岁的男子,今年是他第12次参加高考了,他的梦想是考上中科大,长相俊俏的唐尚珺从2010年就开始参加高考,如今12个春秋他经历了很多人无法经历的悲痛。2010年,他第一次高考未上本科线,父亲劝他读技校,他却拿着父亲给的学费继续选择了复读,要知道面对贫穷的乡村家里,学费都是靠他父母种甘蔗攒下来的,谁知他这一复读就12年。
在2016年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那一年他丢下了包袱进入了大学的殿堂,但父亲却因为癌症在他上大学后的第二个月开始了化疗,唐尚珺再次重新回到了复读的学校,放弃读大学换取了复读学校2万元的奖学金,给父亲治病。
纪录片《高十》展现了这真实的故事。舆论声讨伐而来,很多人觉得他魔怔了,家里穷还执迷不悟。
第一次高考,没到三本线。
第二次高考,高出三本线几十分。
第三次高考,刚过二本线。
第四次高考,本来可以去好二本但是志愿没填好。
第五次高考,过了一本线,考上西南政法。
第六次高考,考上了吉林大学,不接受调剂专业。
第七次高考,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第八次高考,570考砸了。
第九次高考,考了619。
第十次高考,考了646,放弃了重庆大学。
无独有偶,像这样一直复读的例子,在各个地方也有发生,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在津津乐道。
灵魂拷问:为考好学校多次复读值得吗?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好学校,无非两个含义,就是自己心里的梦想大学,第二是教学质量好的大学。这样两种均为好学校。有可能你是专科的水平但考上了本科,有可能你是普通本科的水平考上了名校,这都可以称之为好学校。
复读,很多人认为复读是在耽误时间和青春,复读的人群不仅仅是成绩差的,其实有很多都是成绩好的学霸重新选择复读,比如专业没选择好、选择没有选择北大清华等情况,复读的确是可以给自己错误或者失误的考试重新补救的机会,但是长期的复读其实或多或少是在执拗地挣扎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单一性的选择理念可能给一些人造成了狭隘的想法。不一定考上好学校就可以出人头地,也不一定没有考上好学校就埋没人才,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这警惕了一些本本主义的教育方式,有些学生并不适合搞知识性专研,孔夫子提倡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正是这样的道理。
33岁依然是 阶段,别人的33岁已经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了。人应该把最光辉的时间留给有意义的事情,要学会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选择承担责任。
范进中举——执迷不悟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为大众所知,不停地复读其实跟范进无异。除了要学习高考的知识外,最重要学习的是生存、生活之道,上了大学后人生才刚刚开始,是金子早晚要发光,如果能选择一两次复读让自己进步一点,未来在就业深造上再努力奋斗,不仅能给家庭减少长时间的复旦,还能尽早的成家立业,孝顺父母。#教育原创星选榜#
小结:复读的意义在哪里,复读就是给自己纠正错误,给自己能跳一次的机会。如果跳起来能摸到则复读的意义存在,如果长时间执迷不悟,对人生来说是巨大的遗憾,对家庭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时间不待人,父母慢慢在老去,不应该执念太深。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复读呢,复读的话最多几年呢,不妨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