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baybet雷竞技

古今高考作弊手段工具及反作弊手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 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有句俗语说“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说出了当代作弊者的心声。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使用高科技电子手段作弊成为考生应付考试的一种重要方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然,各种高科技反作弊手段和工具也是越来越先进。

高考的历史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我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高等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10月21日,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古代高考

古代“高考”,也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开始时的时间饱受争议,有学者说始于汉朝,有些学者说始于隋朝。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官位都是靠家族世袭获得,科举制度出现以后,寒门学子也有了入仕途的方法,科举制度为封建王朝选拔优秀的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唐朝的考试科目多达50多种,主要的考试科目包括:明经、三礼、三传、史科(考墨义、贴经)、秀才、俊士、进士、明法(考查法律制度)、明书(书写人才)、明算(考《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各一帖;外加《缀术》《缉古》《记遗》《三等数》等)、一史、三史、开元礼(唐玄宗时代官修的一部礼仪巨著)、道举(始于唐玄宗时,考《老子》、《文子》《列子》《庄子》,考试办法和明经相同)等。

宋代的科举制度,大致上和唐代相同,但是在唐代科举制度上有所改良,体制制度更加完善,分常科、制科和武举。

考试的内容,“四书五经”是已不可少的,大致科目和唐朝也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常科科目有所减少,进士科依旧很受宋代朝堂的重视,宋朝很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但是宋朝开始,把背书和作诗给取消了,这也减少了那些文人只会死记硬背,考时政问答,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苛,同时难度也最高。“八股文”也在明朝应运而生。

“八股文”的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现代高考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 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建国以来高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这一轮高考改革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改革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

2000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如江苏、广东因考试科目多延长到9日),改变了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2004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到2011年,全国已有16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

古代高考中各种大开脑洞的作弊方式及反作弊手段工具

古代高考防作弊手段:唐朝防枪手,宋朝防夹带,明朝防贿赂

科举考试对于古人来说,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所以为了抓住这次重大机会,很多考生在考试中作弊,而教育机构也做出了防作弊手段。

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科举也是做的最好的。唐朝学霸非常多,有些学霸不想去当官,就去替别人当枪手,以赚取生活费。例如唐朝最牛的枪手温庭钧,号称“枪王”,名气可比李商隐。据《唐书》记载,在唐玄宗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温庭钧答题极快,一场考试为8个人替考。温庭钧让很多人考上了,奇怪的是他自己却一次又一次落榜。

唐朝是不屑于做夹带的,但是宋朝的夹带作弊却是非常流行。夹带操作简单,可以写在衣服、身体某部位上、文具盒上等,这种方法最古代,延续时间也最长,现代高考依然由于考生在用。宋朝为了防止夹带作弊,开考前半小时,每个考生必须洗澡,监考官检查身体,检查衣服,合格者才可以进去考试。

到明朝贿赂考官盛行,获取考试信息,是一个比较恶劣的作弊手段。因为贿赂考官,会造成试卷大面积泄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他认为只有保证科举公平性,才能对“寒门学子”公平。朱元璋是最痛恨贿赂的,对于行贿主考官的,无论是行贿者还是受贿者,不论贿金多少,一律诛灭九族。

现代高考高科技作弊及反作弊方法工具

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坎,三年的青春,一朝判高下。

现在高考为保证安全公平,严格执行考试规则制度,加强监督确保高考公平公正。安检非常严格,考生持准考证、身份证在考室入口处主动接受安检。

对考生入场安检的步骤为一看二测三验:一看文具。考生入场安检,先查考试文具。监考员在视频监控下,认真检查考生自带的文具品种、规格是否符合规定,重点查看水笔、橡皮擦等文具中是否隐藏、伪装有无线信息收发功能的电子装置。二测金属。监考员检查完毕文具后再使用金属探测仪对考生进行检测,重点排查考生是否随身携带有用于作弊的各类电子装置。三验身份。监考员使用身份证阅读器读取考生信息、照片(身份证照和准考证照),认真对照考生本人与照片是否一致。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在监考员进入考点办公室前也要进行检测,防止监考员将手机等违规物品带入。

有句俗语说“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说出了当代作弊者的心声。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使用高科技电子手段作弊成为考生应付考试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位童鞋,可不要因小失大啊!

反作弊手段

答题卡的设计不同,选择题的选择会被随机打乱,比如坐你前面那个人正确答案是A在第1空,而在后面的你A就在第3或者第4空,总之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试卷是相同的,但是答题卡分为AB两种,上下或者左右颠倒,这就防止了前后看的可能。

高考的出卷人员会提前好几个月统一被安排到一个地方封闭管理,周围由部队或者特警驻守,并且手机不得带进去,从出题到考试结束吃住都必须在那个地方,完全封闭起来,试卷最终确定以后,比如全国卷,他就有AB两套,要是中途有一套丢失任何一张就会立马启用第二卷。并且试卷都是由武警或者特警荷枪实弹押韵,就像押韵钞票一样,非常的严格,基本没有泄露题目的可能。

高考考场,都会有专门的人员在考试开始打开干扰器,可以完全覆盖考场里没有任何互联网和手机信号,虽然手机带不进去,但是为了防止一些微型设备。现在的黑科技很多,隐形眼镜、微型耳机都有可能带进考场从而作弊,有了信号干扰器他们的信号无法发出就没办法。

除了干扰器,还有无线电监管系统,高考考试期间,会充分利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对无线电使用频率进行严密监测,认真核对频率台站数据库,仔细排查可疑信号和干扰隐患。同时,工作人员利用移动站、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对重点频段进行不间断监测,对每一个未知信号进行细致比对、甄别,不放过任何可疑信号。

当然考场除了前后各一个监考人员还有高清摄像头随时转动观看情况。为了高考的公平,国家可以说做足了措施,对各种高科技手段防备可以说很全面。上面信号干扰器那里还要补充一下,除了信号被屏蔽还有预备措施,就算你能不被干扰发出来也没有,考场外有一辆车专门截获这些信号源并且能准确的定位,你同样跑不了。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是还是提醒大家不要动歪脑筋,把强大的科技力量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科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