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baybet雷竞技

海报时评丨别把志愿填报做成一门“收割焦虑”的生意

海报评论员孙华飞

今天,2021年全国高考全部落下帷幕,又恰逢端午假期将至,考生和家长终于可以获得久违的放松。不过,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随之而来的成绩公布和志愿填报,又会让家长和考生本就焦虑的神经更加紧绷。

近来,随着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相关的服务市场火爆异常,不少机构的收费动辄上万。营销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声称有名师指导,有的则号称能拿到“内部数据”。面对志愿填报这样一个决定人生方向的“技术活”,许多不知所措的家长纷纷选择相信“专业机构”,为了孩子的前途,即便被收取天价服务费也心甘情愿。

志愿填报无疑是高考的“第二战场”。如果说在考场上,更紧张的是孩子,那么在志愿填报环节,更焦虑难安的则是家长。焦虑的根源首先是对高考政策和录取规则的不甚了解,其次则是抱有一份“低分捡漏”的侥幸,和害怕“高分错报”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花些费用求助于志愿报考服务机构,以得到较为专业的指导和分析也无可厚非。

可随着志愿填报市场的火爆,咨询服务费也跟着水涨船高。一些机构开始借助营销手段来制造焦虑,四处宣扬“滑档风险”“低分增值”“保录取”等,聘用一些突击培训而成的“专家”,增加性格测试、人生规划等几项看似很专业的项目,把单纯的志愿填报服务做成“高考经济”的产业链,收割家长的焦虑成了行业赚钱的“生意经”。

当然,我们不能把志愿填报服务简单地定义为“智商税”,毕竟家长对于招考规则的熟知,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并需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志愿填报服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作为服务提供方,紧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借此抬高价格狠狠捞一笔服务费,却有“趁火打劫”之嫌。同时,高价之下能否提供同等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我们还要打上个问号。培训几天就能持证上岗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人工智能、大数据名堂下与官方资料并无二致的数据分析,如果靠这样“应付”的服务来赚取高额服务费,则不能称得上是取之有道。

常言“三分考七分报”,高考志愿填报本就是个值得仔细研究的“技术活”,家长考生因此而焦虑也在所难免。志愿填报服务的出现,原本一定程度填补了学校对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缓解了考生家长在志愿选择上的焦虑。如果跑偏了方向,就会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的火爆也反映了需求的旺盛,加强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势在必行,要争取把服务质量提上去,努力把服务费用降下来,别把“缓解焦虑”的服务做成了“收割焦虑”的生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