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就业

年轻教师想管好班级纪律? 这6个“雷区”千万不要踩

一般来说,年轻老师因精力充沛,大多会被安排当班主任。

可是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学生打架、丢钱、早恋、纪律差、搞小团体、不听管教、纪律差等。

可是年轻老师资历尚浅,缺乏经验,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让自己丧失威信,不仅让今后班级管理变得困难,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谊。

有老师会问: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该如何管理好班级呢?

不过在说管理好班级之前,我们要了解影响班级管理的六个“雷区”,看看自己,是不是踩“雷”了。

01 教学单调乏味

在课堂上,教师教学一成不变、单调乏味,没有因材施教,业务水平不高或没有认真备课,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或获得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逐步将注意力迁移到其他方面,影响课堂纪律。

还会形成固执、僵化的思维方式,稍不慎就可能迁怒于老师,认为是教师教得不好,才使自己学习成绩差。

并易引起挫败感、焦虑等心理问题,使师生敌对情绪爆发。

02 作风武断,不听学生的见解

在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不事 先了解情况,而是根据这个学生在自己心中的固有印象加以训斥,或加以庇护。

若学生试图辩解,教师就说学生想狡辩等。

教师的这种行为会使学生认为教师不可理喻,专断独裁,因而对教师失去信任。与教师敌对的情绪就会与日俱增。

在实战派班主任李迪老师早期教师生涯中,有一名叫瑞瑞的学生,总是迟到旷课。

那时,李老师没有询问瑞瑞旷课的原因,只是一味批评,不听瑞瑞的解释,使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瑞瑞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后来,李迪老师因为瑞瑞不听话十分恼火,于是打电话和家长告状。

瑞瑞的爸爸得知孩子在学校糟糕的表现后,在电话里对瑞瑞大发雷霆。瑞瑞听后大哭大闹,说李迪老师不应该向她爸爸告状、讲课太快、过于深奥……

后来,瑞瑞辍学了,这成了李迪老师心中的一道伤疤。

03 不当惩罚,教育方法失误

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使用得当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但不当惩罚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打耳光、罚跪、罚站、辱骂、讽刺、恐吓等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还有通过言语、暗示来打击、摧残、伤害学生自尊心,侮辱学生人格等。

这种不当惩罚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引起矛盾。

04 缺乏公正心态,偏心严重

我们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对某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偏爱一些本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缺乏公正的偏爱会带来很多问题。

教师偏心会导致他们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待,并表现在行为上。

教师对差生的负面态度和行为会使学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容易自暴自弃。

他们也会因此认为教师瞧不起他们,容易对教师产生讨厌心理,因而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05 形成家长观念,企图控制学生

许多教师都喜欢控制或命令学生,表现得专横而独裁。

但学生希望老师不要控制他们,而是给予必要的指导,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与教师建立平等伙伴对话关系。

教师控制学生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学习方面说是降低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说,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特别突出,教师越想控制学生,学生就越反感。

学生一旦对教师有了抵触情绪,教师要求这样做,学生偏要那样做。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学生还可能对整个学校都感到厌烦,觉得教师和学校限制了自己的个性发展,敌对情绪日益浓厚。

06 推卸责任,对学生家长不满

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是教师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保持和谐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在教育学生这一问题上时有矛盾。

教师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特别要注意不能在学生面前,特别是在全体学生面前表示出对某位学生家长的不满或鄙视,更不能迁怒于学生。

否则,学生一方面可能敌视教师,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大家都瞧不起自己和父母,因为不愿再与同学和教师交往。

严重的发展为不愿与任何人交往,我行我素,难以接近。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会产生很不成熟的想法,比如“为什么我会生在这样的家庭?”等等。

这种想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会玩世不恭,甚至对教师、学校乃至社会产生不满。

写在最后:

以上是新手班主任经常踩的六个“雷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成为一名好的班主任。

好的班主任是什么样的呢?

好的班主任是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可以让班级生活成为孩子们心中温馨的记忆,让学生与自己难舍难分。

你想成为这样的班主任吗?

如果想,往下看,让我们跟随李迪老师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吧。

以上内容整理自《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04,作者:李迪,已获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