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数学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数学对学好其他学科有帮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从创新常识的角度来讲,创新的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思维训练、创新品格等内容,不仅传授的是创新常识,而且是良好的学习方法,同语文、数学一样,创新是学好并掌握其他学科的工具性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可能很多学校的校长只看到了创新教育的冰山一角—教创新方法,搜集学生创意做成作品参赛获奖或申报专利走自主招生之路,而不了解冰山下面的东西。
创新教育的冰山下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呢?首先,从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来看,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往往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根据我们的研究,学校成绩应该重视单位时间,即: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的乘积。即:人的思维反应,而不是“分数”。学习效率,即:一个人潜在的素质、能力、天赋等于学校成绩(分数)除以学习时间,可能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包括一般性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方法,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掌握好“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有利于知识转化为智力。
其次,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属于思维方法。事实上,在创新包括日常生活中,不仅需要思维方法灵活,还需要脑子反应快,即:还要讲“思维速度”。学习效率不仅展示的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能力、天赋,还是一个人的“思维反应速度”。从创新思维的角度讲,学校课本绝大多数灌输的是逻辑思维,缺少发散思维,失去了创新思维的半壁江山。重视“思维反应速度”的训练和发散思维教学,不仅有利于弥补现有教育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气”。
再次,从创新品格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一提到“创新品格”,很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就很自然地把“创新品格”与“道德”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是“道德”教育的重复。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创新品格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包括较强的意志、情感、自信心、目标兴趣等性格特征,它只是构成道德的部分。创新品格是人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人们的创新能力就像装上了“马达”,创新能力的诸因素才能发挥“综合效应”的功能。
最后,“深层次的创新要求有文化基础,‘源头创新’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艺创作有共同的特点”。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这一点也不可否认的。综上所述,创新需要知识积累,需要学习效率及思维反应快,需要发散思维,需要创新品格教育。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业成就不可或缺的内容。家长怨学校,学校怨社会,社会怨教育部门解决不了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假如校长们能意识到创新教育冰山下的这些东西,把《创新》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创新课,让知识积累,训练学习效率及思维反应,加强发散思维和创新品格教学成为学校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那么“创新教育”将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