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鲁迅头次去北大上课, 一开口就被学生嘲笑, 几分钟后赢得满堂喝彩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中,王勃曾经用穷困却不失坚毅,有个人志向这样的形容,来诉说那些胸怀大志,淡泊名利的文人。

但并不是所有淡泊名利的文人都缺乏物质,他们都非常低调,甚至在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还可能心生鄙夷。鲁迅头次去北大上课,一开口就被学生嘲笑,几分钟后赢得满堂喝彩。而鲁迅第一次讲课,要将时间追溯到1920年。

一、穿着朴素,却腹有诗书气自华

鲁迅在蔡元培的邀请下,来到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但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因为身着寒酸,而且由于知识渊博,并没有带教材进行教条式的讲解,整体形象也没有特别注意,甚至让很多学生差点误以为这是来学校的清洁工。

鲁迅也没有讲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带着浓重的绍兴口音开始讲课,此时此刻,有一些学生开始表现出不屑与嘲笑。甚至很多学生开始怀疑,学校为什么会选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身份的老师前来授课。

在一些没有经验的老师看来,这堂课可能已经很难上下去了。但鲁迅却对这种现状无动于衷,镇定自若的讲课经常引用名篇佳句,一些有趣新奇的案例也掺杂在了平时的授课当中,那些看似兴起却又一针见血的观点,逐渐使得这些拥有一定学识基础的学生们,开始渐渐沉浸在课堂中。

静静听讲后,很多北大的天才们都能看出鲁迅原来是有着卓越水平的文人,这时,学生当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对鲁迅的文学功底及卓越才识的充分认可。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讲课,使得鲁迅的名字传遍了北大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想来听鲁迅先生的课,于是鲁迅就成为了北大的明星。

二、不修边幅,却注重提升精神修养

但衣着朴素的鲁迅,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穷酸,他的经济情况已经比大多数人要优越许多。

在当时,鲁迅平均每个月的收入是360大洋,如果按照通货膨胀和物价比例来进行及计算的话,鲁迅先生当时的月收入换到现在,相当于6万元人民币每月。

而当鲁迅先生辞去了老师的职位,去专门做写作之后,收入更是高得可怕,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如果要说鲁迅不舍得花钱,那绝对是大错特错,鲁迅先生虽然在穿着上不修边幅,但花钱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曾经在北京买下一座四合院,空间完全可以打篮球。

而这种外表不修边幅,注重灵魂修养的模式,和鲁迅的导师藤野先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先生深受导师的影响,认为灵魂上的修养和升华,让人比外在看起来更加重要,如果能将自己的精神修养提升到一定境界,谈吐之间便会给人留下极好的观感。

对于无数文人而言,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在与文学家交流的过程当中,从个人谈吐之间就可以看出学识、眼界等内容。

如果说社会名流相见是争奇斗艳,攀比彼此的美貌与奢华,那么文学家见面就是在谈吐之间晒出彼此的眼界。在文学家眼中,肚子中的墨水远比手边的钱币更为耀眼。

他们以视金钱为粪土为荣,那些能够展示出自我深度思想的价值理念,才能深深地吸引他们,同时也能让文学家的内心深处引发崇拜与敬佩的共鸣。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认识的藤野老师对待他没有任何的国家和地域的歧视,反而对其多有照顾,为鲁迅先生的文学道路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迅也一直非常感谢自己的老师,甚至还特意为老师写了《藤野先生》一文。

结语

鲁迅先生是近代文学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有目共睹,发人深省的文章一针见血的描述,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学习和模仿,那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成为了无数人不懈努力坚定向前的信念。

其实,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当中,文学一直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良好的文字表述无论是对于人文发展,文化形成,还是各朝各代进行权力的集中和地位的巩固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

《滕王阁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