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往往缺乏品格教育,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依然是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现象,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学数学就是为了得高分,忽视了兴趣、品格等培养。新课改以来,数学教育者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合作、活动和探索,但是依然对这个“理性”学科中渗透的“感性”精神品格关注太少,因为这些精神品格很多是内隐的,不容易被发现和研究。
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把品格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把教学研究与常规教育相结合,研究数学品格,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品格
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必备的品质与能力,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10个重要能力,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这些大多体现了关键能力,对于学生人生生涯中需要的基本品质的养成,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科学的思考问题方式的培养关注不够。
数学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征,这些特征经过慢慢积累内化,就会形成他们隐藏于内心的固有特点和原则,这就形成了数学品格。品格的形成基于品质的形成,所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品格是必要的。
数学品格的内涵
数学品格包括了数学的工具性品格和数学的文化性品格,就数学的工具性品格而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完全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通用技术。
虽然小学生接触数学时间不长,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够丰富,只能初步感受数学作为工具的精确性和广泛应用,但数学工具性品格的精华“严谨规范”却有着深远意义,应该从小培养。数学学科具有计算精确、推理严谨、知识结构严密等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探索、推理验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的过程,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同时,学习和运用公理、定理、公式、法则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言之有理、行之有据、遵规守则的习惯;通过习题演算、问题解答,养成有序做事、缜密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
学生数学品格的培养途径
利用有效的数学课堂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精神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逐渐从填鸭式、讲授式的模式走向了讨论式、互动式的模式,很多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始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我们开始习惯于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的身份,开始习惯于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步骤去开展课堂活动。
比如,一节新授课,以问题串的形式,老师抛出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会迸发出一些新的火花,再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而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时都有一些有效的模式,这些方法、模式蕴含了质疑和批判精神的语言。
结语
数学品格的养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时成为思维严谨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秩序感的合格公民。数学是历练严谨思维、涵养理性精神和感性情感的土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