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如何让一年级新生明白“钱”, 别让元、角、分难倒“英雄汉”!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结束幼儿园的愉快生活,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小学。

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思维方式还未脱离形象思维,这使得他们在认识一些抽象事物时,有些“措不及防”,元、角、分的认识就是其中一大难点。

那该如何教学,从而使一年级新生对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运用呢?

一年级新生学习“元、角、分”,这几个步骤应知晓

元、角、分作为人民币的面值单位,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对于元、角、分的应用已经了如指掌,但对刚学习元、角、分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一知识点较抽象,具有一定难度。

在授课时,应该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其中有这样几个步骤:

初识——初步认识元、角、分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人已不再进行现金交易,大多采取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小孩子对于纸币、硬币的认识显得有些陌生。

为了使元、角、分在一年级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可以采取“实物教

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直接展示给一年级学生,可以出示一种面值的纸币,要求学生说出这是多少钱?如果学生不认识较大或较小面值的纸币时,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答案。

除了将纸质的人民币直接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直接展示在PPT当中,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生动形象的课堂记忆。

在教学元、角、分的相关知识点中,应当注意展示元、角、分的正反面,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钱”的样子。

再认——认识生活中的元、角、分

在对元、角、分的“样子”有初步认识之后,为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将元、角、分不同面值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比如:商品的价格、平时的零花钱等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使一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元、角、分的相关知识点。

比如认识超市商品的价格,通常都会有价格标签。一套尺子的价格标签为3.72元,这就说明尺子的价格为三元七角二分。多举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使一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元、角、分”,从而对“钱”的概念有着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各种课堂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钱的理解。比如买菜的游戏,教师说出蔬菜的名称和价格,学生在空白纸上写出相应的数字。

深研——元、角、分不同面值间的转换

元、角、分不同面值之间转换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掌握元、角、分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这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对不同面值的单位还不能熟练地进行转换。

元、角、分不同面值间的转换可采取两种方法

第一种为“画图法”

纸上第一行依次写上元、角、分,将要转换的数值写在相应位置上,比如1.63元,元字的下面写数字1,角字的下面写数字6,分字的底下写数字3,这样1.63元转化为163分。

同理,如果是“角、分”之间的转换,比如8.4角,开头的元字下面不用写,从角字开始写第一位数字8,角字的下面依次写数字3,这样得出的结果为8.4角=84分。

第二种为“推换法”

对于大人而言,我们都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转换为“十进度”,也就意味着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难以理解十进度的概念,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弱化抽象概念的难度。

利用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这一推换过程,来完成元、角、分不同面值之间的转换。例如2.16元转换为多少分时,2元等于20角,20角等于200分,这一步完成由第一个“元”到角的转换,第二位的1角等于10分,第三位直接为6分,三者加起来为216分。这个方法是采用层层推换,最终达到要转换的目的。

除元、角、分不同面值之间的转换,还有元、角、分的加减法。其中加法表达为“价格贵多少,高多少”,并不直接表达为多少钱加多少钱。减法则表达为“价格低多少”。

强化——多做课后习题强化

在对元、角、分的初步认识,加强记忆和理解应用的基础上,为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课后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做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他们的易错点,一定要多练习不同题型,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孩子做完课后习题之后,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查看孩子的答题情况,遇到答错的问题要及时纠错,辅导孩子,尽量让孩子掌握元、角、分方面的不同题型

写在最后:

元、角、分的知识虽然不是很难,但对一年级同学来说,这一知识点不容小觑,掌握好圆角分的知识点能为今后学习其他单位奠定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