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上了两年后, 心理学教授爸爸给女儿退掉了所有课外辅导班…

OK妈说:近期“双减政策”一推出,市场上声音纷杂。当一切还没有定论、走势也不够清晰时,当爸妈的多少有点焦虑。

有意思的是,就在双减政策出台前、爸妈们都在兴致冲冲地报各种暑期班时,我的心理学教授朋友却给女儿退掉了已经上了两年多的某知名机构的线下培训课。我开玩笑说他真是有先见,他却说,那是因为观察时间够长,对女儿有足够的了解,有了充分的信息形成结论,培训班对女儿意义不大,所以才最终下这个决定的。

博士都爱论证,不喜空话,我把他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在文末和我们一起聊聊看法。

文:张田

暑假前,我很坚定的给女儿还未开课的暑期课外辅导班给办了退款,后面也不打算继续报了。并不是我家有富余人手在暑假帮我管女儿,只是我客观地评估了一下,觉得与其花时间做无用功,不如把时间腾给女儿让她自己安排。

这话怎么说?

从女儿中班升大班的那个暑假开始,我们就给她报了这个辅导班,平时每周一次课,寒暑假集中上课7-10天,这个暑假结束她就要上二年级了,所以也算是上了两年了。

这两年里,课外班学的内容要说用处,我比较明确的感受,确实在计算和拼音上做了一些准备、进入小学后不至于前期跟得累,但就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产出比来说,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安排:

节奏过快、题型过难、教解题套路不教解题思路......种种,在我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就像贩卖商品,只是按着教育机构自己的输出目标在跃进,而没有真正地以培养孩子兴趣与理解为核心。

作为家长,我认为这已经大大违背了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能力的本质。

1. 大幅超前教学,对低龄孩子没有用

似乎超前教学已经成了课外辅导班不成文的规定。

我简单把该辅导班大班的教材和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做了个对比,就发现其实大班教材里很多内容都是小学一年级,有些甚至要二年级才会涉及。

那么超前教学对孩子学习有用吗?

对于今后的中考高考,我个人觉得可能会有效,比如提前学完初三、高三内容,用更多的时间去刷题,也就是说,真正的作用在于“抢时间”。

但对于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习阶段,孩子并不需要抢时间。

我专门做过一学期的观察和测试,每次考试之前,我会把第二天考试的试卷给我女儿先做一遍(学校使用的考试试卷是市面上买得到的,我家恰好有,但这里也要特别说明,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她考高分,而是也想看看刷题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结果很有意思!很少出现第二天考试分数比在家做的分数高的情况,在家做错1、3、5题,去学校考试错的则是2、4、6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除了知识点没掌握,更多的是习惯不好造成了答错题。比如在家里做的时候,是到了这几题分神了,到了学校里,是另外几题分神了。所以提前学、刷题用处真不太大,即便提前知道答案一样,他们也只是被塞了一堆信息,只能记、不能转化。

他们更需要被培养的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和考试时的专注力,认真读题、认真下笔,以及思考能力。

2. 加大难度,背后目的是制造焦虑

除了进天才班的孩子,多数智力在正常水准的学龄孩子,都有学校教材对应教学难度,考试出题范围也不会超过课本知识点,那为什么机构要出各种很难的题型呢?

制造焦虑呀!

看到孩子题目不会做,你就会焦虑,焦虑了才会继续报班,春季结束报暑假,暑假结束报秋季,然后又是寒假班,周而复始。

举个例子,有一道应用题:“小明从1楼到3楼,用了18分钟。那么他用同样的速度从1楼到10楼,需要多长时间?”这道题考查的是小朋友能不能理解从1楼到3楼,实际爬了两层,然后把所用的时间分一半就是爬每层楼的时间。能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注意,辅导班的增加难度,并不是在同一个难度上增加运用能力,而有意把数字变大了,这样对于还没有学乘除法的一年级小朋友而言,他们在理解题目的同时,大数字计算会分散他的注意资源。小朋友做不出了,多数家长不会去细究问题出在哪,而是立马就焦虑了,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解不了题了。

事实上,这道题如果换成“小明从1楼到3楼,用了4分钟。那么他用同样的速度从1楼到5楼,需要多长时间?”,对于一年级小朋友而言,会简单很多,也足够帮助他理解题目。只不过,这么太平的情况并不符合机构促进继续的商业路径。

3. 只教套路,知识无法迁移

如果说超前教学和加大难度只是消费了爸妈的期待和焦虑,那么培训机构会直接告诉孩子解题套路的方式就是直接伤害孩子思考能力的一种行为。

让孩子知道“碰到这个题,就是这个结果,不用想过程,不用知道为什么。”这就是直接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思考过程。

比如辅导班有一节课让孩子学习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哪些展开图可以通过折叠形成一个正方体,哪些不可以。这个很显然是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锻炼的是孩子们的“心理旋转”能力,看你能不能让这个展开图在你的大脑里进行空间的旋转和折叠。

但培训班最后教给孩子是没有这个空间想象过程的,而是直接告诉孩子记住不同平面图对应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四个正方形组成一个田字形,那么这个展开图一定不能折叠成正方体。

但这样操作,知识是无法迁移的,如果这时候我再给孩子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甚至是一个锥体的展开图,那么前面教授的内容就完全没有用处了!孩子要解题,还是需要有能力去进行空间的想象和操作,有能力、没能力,又得取决于孩子自己了,那么来上课的意义在何呢?!

就像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样,孩子到了“形式运算阶段”才能理解逻辑关系,才能脱离实物去理解抽象的感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到了初中才学习代数,而在小学阶段还只是解决具体的数学应用题,毕竟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

当然了,不报辅导班并不意味着就不管孩子学习了,就随便孩子去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

我把女儿的辅导班退了以后也是一度有点怅然,但既然已经这么决定了,我们全家就必须咬牙面对。一家三口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商定了暑假学习的计划,每天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看动画片等等

一定牢记,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养成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习惯,远比提前学一点知识要有意义的多。

▽家庭会议也要有仪式感,我们特意做了席卡,女儿也是独立参会员

下面这张图就是我们商量出来的暑假日程安排,相比很多鸡血家庭,这张日程安排真的算是“过于”轻松了。这里面每项任务完成后,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平时的娱乐消费,比如看动画片、玩switch游戏等等。此外,出去旅游时,积分也可以兑换成现金,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像我们小朋友已经积攒了很多积分想要买一条艾莎公主裙了。这就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代币制”方法(OK妈注:这个方法也可以参见我们之前的推文《幼儿园里很有效的奖励贴,在家用为啥就不香了?》

当然,每个家庭出来的计划表一定是不一样的,这里只分享一个我在做出这份计划背后的思路——回归教材找重点,做好复习和预习很关键。

我们每个假期都会把下一学期的教材提前买一份回来,请注意不是超过能力范围的大幅度提前学,而是做个预习,有个大致的了解。好好看看下学期学什么,有针对性地去准备。

比如这个暑假,我们买回来二年级(上)的教材,以数学为例,二年级(上)的重点有两个,一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是表内乘除法。那么暑假学习的内容就定下来了,一是继续巩固一年级学习的计算,每天要做一定数量的计算题;二就是初步理解乘除法,要通过实例告诉孩子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这些也都是上面那张表格里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语文也是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一个是书写,一个是表达,所以表格里语文的内容我们主要安排的就是这两个内容:一个是练字,一个就是写话,特别是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帮助她积累好的句子,以免写话时无话可说。

英语,暑假里每天英语学习的任务就是在线动画英语课+英语试卷,动画课负责保持英语的兴趣,试卷负责知识的积累。

除了语数外的学习,我们更看重的就是运动。所以暑假开始之初,我们就给她报了一个羽毛球的短期班,大概掌握了一下羽毛球的动作和一些技巧,然后在家空余的时间可以打打。后面打算再让她学一下游泳。总之,夏天嘛,就让孩子尽情地去出汗吧。

当然,退报辅导班,这只是我们家的决定,不代表一定正确,毕竟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但无论哪种情况,我觉得当爸妈的有一件事还是要排除万难去做到的。

那就是让孩子有计划安排的意识,并且尽可能想办法让他执行到位。大多低龄段的孩子还是不太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没有自主规划安排学习的能力。无论送不送培训班,都不能让他每天过得特别无序,而是要清晰地清楚自己每天要完成的目标、要做的事。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自己提规划安排,我们辅助;能力弱的孩子,我们可以一开始帮助他做好学习的规划。

大家有什么特别想说的也欢迎文章底下留言交流哦~

作者介绍:张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