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教育部又有“大动作”, 民办学校或将转为公办, 源头竟是三孩政策

这段时间,教育界的消息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双减政策刚落地不久,各个省市就在出台相应“匹配”政策,从根本上减轻孩子的教育负担。

本以为“双减”意味着结束,没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前不久,教育部再次“重拳出击”,对民办学校实行“大动作”。

教育部又有“大动作”,民办学校或将转为公办学校,家长放心了

教育部的“又一声枪响”,对准了民办学校,就在不久之前,相关部门通知,一些民办学校或将正式转化为公办学校,如果不符合要求,将面临停办的风险。

从发布的政策来看,有三个重点值得家长注意,这或许是孩子未来上学的机遇,也是父母减轻经济负担的关键。

√ 第一点:对于有公办院校参与其中的民办或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院校,都应该为公办学校,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转公”。

√ 第二点:各省市都应该创办公办义务教育的优质学校,不得再次出现“公参民”类型的学校。

√ 第三点:公办学校能出现性质“变更”的现象,更不能以集团名义或品牌输出名义办理民办学校。

此政策一出台,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很多地区在接到通知之后,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其中河南一所高级中学正在“民转公”,王校长为了更好地回报社会,愿意将整个学校“捐赠”给政府,让更多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除此之外,四川省的嘉祥外国语学校也响应了教育部的号召,实行民办学校转为公办的义务教育中学,由于学校性质发生了改变,学生和家长或许也将重新进行选择。

通过各地区的表现足以看出,此次教育部的“大动作”将会席卷整个教育领域,对于“落地”势在必行。

看到这些消息的家长,表示放心了,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一大半,但很多网友也表示困惑,前有“双减政策”对学科培训机构整改,后有“民转公”政策对学校进行调整,为何在短时间内频出“大动作”?

究其根源,可能要追溯到5月底时“三胎生育政策”的公布,这或许是教育部有“大动作”的源头。

教育部先是“双减”,后又民转公,“大动作”的源头竟是三孩政策

2021年的5月底,国家为了增加生育率,开放了“三胎政策”,与此同时,匹配了生育、养育和教育的配套政策。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就明白了,无论是双减政策打击学科培训机构,还是民转公,究其根源,就是为了减少教育的竞争,从而更好地落实三孩政策。

众所周知,多数年轻人选择不生娃,很大原因在于生得起,但养不起,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光是上学的费用就难以承担,更别说以后结婚生子了。

而在民办学校中,资本或许占据着更重要的作用,在高薪的诱惑下,很多优秀的老师纷纷从公立学校离职,来到了私立中学,甚至培训机构。如此一来,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愿意花高额的费用去培养孩子,这不仅加重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对穷人家的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

如今“民转公”政策开始落实,是为了让教育回归到真正的义务阶段,不允许“豪华教育”在学生们中间盛行,从而降低教育成本,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生孩子,甚至“拼三胎”也不费力气。

种种迹象表明,教育公平将成为一种大趋势,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利好消息,教育的公平一旦落实,将给更多家庭带去“福音”,年轻父母也不用花重金培养孩子,学生们的起跑线将逐步逼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