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三跨考生”的现实窘境: 底子差, 基础知识不牢, 导师也面露嫌弃

在考研大军群体之中,有一种难度极大、考研方式极为特殊的存在,那就是跨地区、跨校、跨专业的“三跨考生”。

相较于其他考研学子,“三跨考生”在基础知识以及考研心态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劣势和不足。

比如:他们的考研目标专业基础为零;他们的考研信息收集难度极大;他们的考研成本颇高;他们考研失败率极高,极易中途放弃。

基于“三跨考生”客观存在考研难题,让一些导师也是望而却步,相较于难度极高的“三跨考研生”,导师更愿意招收专业对口、基础知识牢固的考生。

“三跨考生”的现实窘境:底子差,基础知识不牢,难怪导师不愿招

南京林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就曾明确表示,他们对考研跨考生不太喜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德华也说:在招收跨考生时,会存在一定的顾虑,尤其是一些专业基础几乎为零的考生。

高等院校教授敢于直言跨考生的劣势,这种迹象就足以说明“三跨考生”的尴尬境地,在导师眼中,他们似乎并不受待见。

“三跨考生”将要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学科领域”和“学习环境”,在百万考研大军中,“三跨考生”想要和拥有四年经验的本专业考生分一杯羹,难度可见一斑。

再加上,部分“三跨学生”对于跨考存在盲目追随的倾向,对于跨考的专业和院校并不十分了解,导师自然不愿将一个对自身报考专业不了解的考生纳入旗下。

更为关键的是,“三跨考生”由于难度太大,很难做好心理搭建,没有一个良好的备考状态,导师也自然不会喜欢,“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

可见,相比于底子差、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心理承受力较弱的“三跨考生”,导师更倾向于传统的本专业考生。

那“三跨考生”就真的没有退路,自甘没落吗?

显然并不是,只要“三跨考生”付出努力,有目标、有理想,坚持下去,终能跨过导师“歧视”这道大坎。

“三跨考生”想要引起导师重视,想要突破自我跨考成功,首先要扭转“劣势”

不可否认,相比于本专业学生“三跨考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心态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跨考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毕竟“隔行如隔山”。

在考研竞争如此激烈环境下,“三跨考生”如何打破导师对其的固有看法,对于跨考生成功上岸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自己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合理选择跨考专业。

热门的考研专业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专业,跨考生不要一味追求热门就盲目报考。

适当了解一些冷门且自己较为喜欢的专业,竞争力相对较小,跨考生自身也能更有动力去学习、备考,更能深入了解专业,获得导师青睐,一举两得。

明确跨考专业的门类,合理选择跨考专业,跨考难度更小。

在考研备战之时,“三跨考生”切不要轻易更换自己的专业门类,大跨对于跨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禁忌。

在选择跨考专业时,如果由文史类专业转向理工类专业,这不仅仅是专业的简单变动,跨考生还要考虑到考研科目的变动,会增加文史类专业之前毫无接触的数学科目的考查,这无疑会增加跨考生考研难度。

对于导师一些关于专业知识的提问,“三跨考生”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进行专业平行跨考,以减小考研难度,符合导师预想。

多方面了解考研信息,打好信息战,成功上岸指日可待。

“三跨考生”一定要对跨考的地区、院校、专业等信息进行充分了解。

此外,对于导师的喜好和研究方向以及发表过的论文,“三跨考生”可以从跨考院校官网上查找相关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打好专业基础攻坚战,只有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方可获得导师肯定。

“三跨考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知识网路,专业基础几乎为零,导师培养的难度以及为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大、更多,导师自然更加青睐于不是跨考的学生。

针对于此,“三跨考生”应付出双倍的时间和努力,通过一些网课和院校专业真题来具有针对性地复习,透彻了解,深化于心,掌握相当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能吸引导师关注目光。

一个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改变导师固有看法的“灵丹妙药”。

“三跨”考研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三跨考生”相较于没有跨考的考生来说,在导师的固有看法中处于一个较为尴尬且无法使力的位置。

“三跨考生”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大大方方地向导师展示自己的备考成果和专业知识储备量,以一个好的状态展示导师想看的一面。

“三跨考生”精神焕发、良好状态的保持,相较于为畏畏缩缩的考生,无疑是改变导师看法的良药。

考研过程公开公正,“三跨考生”不必过于担忧自己的现实困境

硕士研究生考试是国家教育部门主办的人才选拔式考试,统一命题和考试,复试过程也是全程录音摄像,设置了申诉环节,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三跨考生”大可不必担心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自身实力强,是杜绝暗箱操作最有力的武器。

教育寄语:与普通考研生相比,三跨考研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甚至,“三跨考生”可能会在考研中受到导师的歧视和不待见,“三跨考生”不必过于困扰,自身强大才是成功上岸的硬道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