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跟女儿因为上兴趣班陷入了冷战。
闺蜜家女儿马上六年级,即将进入激烈的小升初。目前在上的兴趣班有3个:花样滑冰、舞蹈和钢琴,当然,还有3科学科类补习班。
闺蜜跟女儿商量说,马上就要初中了,兴趣班该停一停了。闺蜜想先停掉花样滑冰,因为这个最耗费时间精力,当然也是最贵的。
女儿不乐意,这3个兴趣班里,她最喜欢花样滑冰。其实最初学舞蹈和钢琴,也是为了花样滑冰。
她说,如果一定要停,就把语数外都停了,她要保留所有的兴趣班。母女俩就这样陷入僵局。
01
兴趣班,跟升学无关,又息息相关
虽然说,现在有很多运动、艺术类的专业招生,很多初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学校也有相关的招生政策,但真正能靠兴趣班升学的,或者走专业道路的,毕竟是少数。
下图是清华大学艺术团的招生名录,在全国招生不超过48个,录取优惠政策为清华大学在生源省份本科一批次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
全国招生不超过48个人,在庞大的学艺术的学生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足以证明竞争的激烈程度。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上的兴趣班,就真的只是兴趣,跟升学毫无关系。
孩子上兴趣班,必然也要耗费时间上课,也需要练习巩固。孩子花在兴趣上的时间,也会侵占跟升学息息相关的学习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兴趣班跟升学又有很大关联。
闺蜜家女儿的这3个兴趣班,钢琴每周一次课,每天练习30分钟,舞蹈每周一次课,回家也需要练基本功;
花样滑冰就更不用说了,每周2次私教课,考级之前需要集训,考级是全国各地飞,家长机票酒店的陪同,偶尔还会去参加比赛。
据闺蜜保守估计,光花样滑冰,一年的花费就在10万左右了。这也是她想停掉的原因之一。
闺蜜说,虽然学花样滑冰费钱又费力,但每次看着孩子在冰场上重复练习一个动作,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倔强地站起来重新开始,她都觉得女儿很厉害。
看到在冰上冻得瑟瑟发抖的女儿,一听到音乐响起马上就挺直身板,进入状态,她都莫名地感动。
也是她一直没有给孩子停掉的原因。兴趣班,让孩子学会的不只是一种技能,还有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
兴趣班和学习就成了一对矛盾的存在:兴趣班会占用学习时间,对学习没有直接帮助,反而会扯后腿。
虽然从长远来说,兴趣班的所学,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坚持学习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不服输的精神。
但这些对学习的正向促进作用,很难直观地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反而是被兴趣挤占的时间和精力,更容易刺痛家长的神经。
兴趣是孩子热爱的,学习重要,热爱也重要,鱼和熊掌很难兼得。在热爱和升学之前做取舍,放在谁身上都很艰难!
02
兴趣和学业,只能二选一?
我想起纪录片《小小少年》里的两个孩子,热爱机器人的人大附高三学生陶启泽和张宇晨。
这两个孩子都喜欢机器人,一个喜欢结构,一个喜欢程序,俩人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搭档、研发,参加比赛。
对机器人的热爱,和大量的投入,明显影响了他们的校内成绩,上课打瞌睡,完不成作业。
因为对升学没太大帮助,他俩的机器人社团,每次在招新时都困难重重,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了,发展兴趣远不如学奥数性价比高。
陶启泽妈妈说,如果孩子能把用在机器人上的精力放一部分在学习上,成绩肯定会更好。
但看到孩子全身心投入的样子,她又不忍心掐断孩子的热爱。因为她觉得,孩子的生活里,不能只有学习,她希望孩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机器人对升学无益,因为机器人几乎荒废了学业,如果参加国内高考,未必能考上什么好大学。
这两个孩子的父母,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
他们都选择了去国外读书,张宇晨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电子专业录取,陶启泽被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专业录取。
他们绕过高考,去了热爱的专业,可以继续从事热爱的工作,似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这样的选择,却不适合普通人,毕竟出国留学只是很少一部分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国内高考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
也许这世上真的有双全法,能够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像很多的学霸,在高考结束后被发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娱乐学习两不误。
比如,高考699分的北京市文科状元蔡雨玹,五岁开始练琴,通过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九级考试。蔡雨玹说,一有时间就会弹琴,这是她放松的方式。
辽宁实验中学的谷松润,高考698分考入北京大学,他喜欢音乐,钢琴、吉他、唱歌都不在话下。
当然,学霸毕竟是少数。对不是学霸,也没办法曲线救国的普通人来说,孩子的兴趣和学业,真的只能是二选一的存在吗?
03
取舍标准,可以多元化
高考移民一直是屡禁不止的存在,今年天津市的高考状元,据传是石家庄空降过来,只在天津参加高考的移民,引起巨大的轰动。
天津倡导素质教育,减负贯彻执行地非常到位。
很多家长都觉得不公平,如果大家都素质教育,那就无所谓,可如果有人钻政策漏洞,在应试教育高地学习,来素质教育地区考试,那不就是妥妥的降维打击,公平何在?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长时间学习的效率,应该是比一边兴趣一边学习的高,就像热爱机器人的陶启泽和张宇晨。
但对孩子来说,是高考得高分重要,还是找到热爱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重要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想起《大学》纪录片里的一个上海女孩,她不是跟拍的主人公,在影片里只出现了几分钟,却让我印象深刻。
她出现的地方,是在清华大学的招生处。高考614分(上海满分660),妥妥的学霸。
跟招生老师讨论专业的,是她的妈妈,她在旁边一言不发。
在听到妈妈急切地问,能不能走经管专业,比她分数高的(报考专业情况)如何时,她哭了。
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不知道经管专业是不是她喜欢的,因为她没有表达过任何观点。
她只是自责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报考专业有这么多的顾虑。
招生老师跟她说,以后你要自己处理事情了,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具体的措辞我忘记了。
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吧。
湖南的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都说考古是冷门专业,不如学点热门的,好找工作挣钱快。
但钟芳蓉说,她就喜欢考古专业。
不管是高考前兴趣班与学业的取舍,高考后专业的取舍,还是毕业后工作去向的取舍,都是有判断标准的。
如果按照单一的判断标准,高考前以高考分数为重,选专业以好就业为重,找工作以赚大钱为重,那选择就会简单粗暴得多。
偏偏所有这些选择的主体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面对喜欢的愿意做的事情,他们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喜欢的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使旁人看起来是享福,他们依然提不起精神。
按照高考至上原则,一切都为高考让路,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含糊,从小学到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12年寒窗苦读就为高考那一刻。
可真的到了大学,却一下子空虚起来,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不知道喜欢什么,似乎又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眼前的一切,好像都喜欢不起来。
能及早发现孩子的热爱所在,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即使没办法把热爱当成专业,至少在繁忙的学业中,给孩子的热爱一些空间,让他能放松,能享受片刻的安宁。
热爱和学业,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人生是多样化的,很难说鱼和熊掌哪个好哪个不好。
取舍标准多元化,才能让孩子保留一些热爱,让生活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