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以及配套政策的落地,各家校外培训公司,都纷纷开始裁员,甚至倒闭关门。
有人会说,双减政策的出台,国家主要是为了减轻养育、教育的负担,让大家多生孩子,以及刺激其他领域消费。
这话对,但不全对。
据调查,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上面的投入,占据家庭总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把这些钱都省下来,那么很多人就可以考虑二胎、三胎,或者把钱投入到其他消费中。
减少家庭的教育开支,鼓励大家多生孩子,这确实是双减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教育这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课外培训严重影响了教育选拨的公平性。
叫停校外培训机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回归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一、教育选拨,回归公平
基础教育,一方面作用是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另一方面的作用,是筛选人才。
在学习知识和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这方面。家长对学校的教育都是非常认可。上学的孩子,懂得就是比不上学的孩子多,家长都是支持孩子上学的。
但在人才的选拔和资源分配这方面,学校和家长之间,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很多人经常抱怨说,初、 学习的知识一辈子也用不上。这话没错,我们学习的大部分基础知识,根本没有多少实际的生活意义,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那些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
名校就那么几所,能容纳的人数也有限。从社会的总体来看,是希望挑选出那些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让他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这样对社会的回报才是最大。
什么叫做天赋好,学习能力强?你每天上学八小时,课后再补课八小时,然后你的成绩比别人好。这个不叫天赋好,通俗地说算作弊。而在同样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时间内,成绩能脱颖而出的这部分人,才是天赋好、学习能力强。
校外培训通过这种“兴奋剂”式的大补,以提高成绩为目标。会导致人才的选拔丧失公平性。让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通过借助外力获取教育资源。而真正天赋好的孩子却丧失机会。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
要是这样的话,直接选择家境好、资源多的孩子就可以了。何必还要通过中考、高考来筛选人才。叫停课外培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才的选拔回归公平。
所以,站在社会总体功效上看,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人才的分流,就是要把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人,选拔到最好的学校。那些学习天赋不够好的,就选择去上大专、中专、职高,甚至完成义务教育就离开学校。不要继续占用教育资源,如此才能做到资源最优化配置。
但是,最困难的也是在这里,对整个社会最优的选项,常常不是对个人最好的选项。
人才的选拔,需要层层筛选。中考分流,高考再分流,再用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专科大学分流。每次的分流,都要挑选一批人,淘汰另一批人。最后留下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谁家的孩子愿意被分流。
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家长心里都清楚,只是不甘心且舍不得放弃。为了能争取更好的资源,她们宁愿支付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校外培训机构。
对于家长的心情,政府也能理解。所以,不去要求家长做什么,而是从校外培训入手大力整顿。
叫停的大多是文化课的培训,而像艺术、音乐、舞蹈这些兴趣的培训,大多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鼓励大家多参与各种兴趣的学习。
这种改革,对国家整体是好事,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好事。大家都不补课了,人才的选拔机制依然是公平的,优秀的孩子还是能脱颖而出。孩子也不要学习的那么累。
唯一不满意的,可能就是那些喜欢让孩子补课的家长。其实也没什么不高兴,你能去补课的,别人一样也能补课,最后不行的还是一样不行,大家白忙活一场。倒不如都别卷了,接受现状。省时、省力还省钱。
二、提升教学质量
有人会问,校外培训机构和提升教育质量有什么关系。坦白说,这里面的影响还很大。
培训机构都是资本化的运作,说白了,就是先烧钱,然后赚快钱。资本的市场,从来不是提升产品质量为目的,而是烧钱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垄断然后借机敛财。从打车、电商、外卖等就可以看出同样的套路。
打磨教学质量需要很长周期,培养一名优秀老师需要好几年时间。资本是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要想保住市场,提高教学质量,自己培养老师,肯定来不及。最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校挖老师。
在两倍、三倍、五倍的工资诱惑下,优秀的老师和校长,不能说都不会心动,最后导致的结果,优秀的老师都在培训机构。二流、三流的老师留在在学校。
这样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原本不想补课的学生,在学校又学不到更好的内容,只能去培训机构。大家都去了,你不可能不去。这样又进一步壮大了培训机构。让学校更难留住优秀老师,最后机构成为教育主体,学校的处境就很尴尬。
其他国家可以不管,但是教育事关重大,往小地说,关乎国计民生,往大地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必须由国家牢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