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如果可以重来, 我还是会选择读研…

其实,有点不好意思写自己的故事,毕竟不像我身边的朋友——毕业时「著作等身」,但是回忆一下,这些年也参加了导师大大小小的 N 多个项目,拥有几篇中文核心、会议论文,几篇 SCI 也已经在投稿了,满足了!

当然,我比朋友强的是,毕业时我还有女朋友!

其实很不容易,这几年经历了跨国恋,分隔两地许久,至今女友在向她家人「推销」我时,还会转身打趣道「把自己卖了,帮你数钱」,语气中透着几许甜腻。

当然,今天笔者不是来撒狗粮的,笔者总结了自己顺利走过研究生阶段的经验,希望对那些还在迷茫中的人有点帮助。

从本科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方式从「教」到「学」的转变,让人很不适应。「 你不要抑郁啊,大不了咱多读一年。」,犹记研一研二每当我心情低落时,女友经常这样安慰我。(真不是在撒狗粮)

那时在国外留学的她不太理解,曾经那个年少美梦、热血未凉、几分理想主义的阳光少年,怎么搞个科研,人都快整不对了。

当时的我也想不明白,作为马拉松爱好者,做事毅力不差,零基础学钢琴不到半年,就能跟师傅参加路演,还能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英语六级准备半个月考了近 600,学习能力应该也还行,可是,为什么就科研搞不定呢?

直到后来才慢慢明白,研究生并不是考试考高分就行,主动适应周围环境,转变思维,扬长避短才有出路。

一、认清现实

1、接受现实

已经毕业的师兄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看起来大家一起考进了这个学校,但实际上起跑线并不一样。」

那时我不是很理解,后来才知道,他说的很可能是家庭教育背景对做好一件事的影响。

做科研并不简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参与到课题申请、实验进展、论文撰写及发表等方方面面。而过往家庭教育塑造出来的性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你在应对上诉流程产生的实际困难时的反应。

我身边有朋友经历过很极端的情况,研究生期间导师不给经费,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在这种「残酷」现实下还做出成绩的人,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父母要么是公务员,要么经商事业有成。家人社会经验丰富,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到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好事情。

没有这方面的教育背景,从本科象牙塔出来后开始做科研受到打击很正常,重要的是接受这个现实,不抱怨,然后想办法去调整自己的状态。

2、分析优劣势

家庭教育很难讲优劣之分,我们只要有改变的勇气,都可以根据现实环境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像我,本分的务农父母没有教会我怎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天生就有一颗向善的心。

调整前要了解自己行为处事的特征及优劣势。内向的人往往擅长独处和一个人折腾,比如我的优点就是尊重长辈、擅长读书和写作、热爱长跑运动及钢琴弹奏等。

以上活动都不怎么需要与人协作,若有必要,交点学费也能得到很不错的指点。但在科研方面,大多数情况下导师却不会像那些收了费的补习班老师一样实刻关注你的学习进度。

研究生阶段,师生这种模糊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找不到方向。

总结我自己做事的特点:一旦认可某件事,那么就不会轻易言弃。但在局面不明朗的时候,也很容易陷入自我纠结。

分析完优劣势,接下来要做的也比较明确了。现实情况是导师很少有机会能仔细跟学生聊一些有关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话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行动力强但又容易纠结的话,找一个值得信赖又有经验的人,向他多多请教就好了。

3、主动多向身边人请教

生活中只要主动,你就会发现,其实有许多人值得我们请教。家庭教育某方面的缺失,并不妨碍你自己去向他人请教和学习,需要的是你迈出步子去改变的勇气。

比如像我,会经常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也会打电话请教有经验的人,如已发表过文章的前辈或老师。

只要你虚心请教,对方通常都不会有所保留。在这里尤其感谢女友,这些年始终陪伴在我左右。

多亏了朋友们的帮助,我才能看清现实,明确自己的定位,一步步做好包括科研在内的许多事情。未来的路还很远,但遇事虚心请教他人,这是这些年来我一直信奉的第一原则。

二、可能有用的帮助

有些时候现实很残酷,你恍然大悟的很多东西,对一些人来说就是常识,而生活也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但人不要活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一天天做得比过去的自己更好就行了。

至于做好科研,我认为要做好一下方面:

1、 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学生时代很难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尤其对于那些导师不在自己身边的研究生来说,很少有「deadline」的紧迫感。

别人每周都有小组汇报会议,你这边一两个月没和导师见面都正常。这种情况下迷茫是正常的,但不去想办法改变,就是典型的「做科研是导师的事情」的消极应对。

我们要明白,消沉下去最后浪费的只是自己的时间,对导师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想改变,第一要义是脸皮要厚。像我,过去就比较内向,对别人说话的态度非常敏感,记得第一次跟导师谈话时,因为感受到了导师语气中的几分不耐烦,我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

后来我才明白,那种态度并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导师真的太忙了,所以发信息、打电话的时间不合适都会「惹怒她」。

我导师为人其实非常 nice,有次估计她猜到了我的心思,讲道「你们要找我啊,一次没约到就再约,我平常真的太忙了,但最多三四次,千万不要一被拒绝就受伤!」

总而言之脸皮厚点,不要轻易就「受伤」。自己的时间很宝贵,能让手头事情尽快推进,受点小委屈都不是事儿。

2、莫自己纠结自己

内向的人通常很怕麻烦别人,喜欢一个人做事情。

以前我有种很奇怪的想法,觉得找别人帮忙就是欠人情。「有恩必报」,以及「现在能力不够无法报答」的想法来来回回,压力大了,索性不找人帮忙。这其实只是没必要地自我纠结。

女友很不明白我为什么很多问题不敢去问导师,包括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签字也一拖再拖。

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跟义务,虽然这样说可能不太好,但那是她对学生的义务,你不用觉得给人家添麻烦」。

「在具体任务的推进中没有价值,没有人会注意到你在纠结什么。作为导师更看重的是一个问题能不能解决,文章最后能不能发表。因而你去找导师讲事情,即便他们搞不定,也会想办法找人帮忙」。

总之,一些事情能不能做是由他们来考虑,说不说是你的责任,莫自己纠结自己。

3、善用客观统计数据

我们有时候拖延而不行动,是由于做的事情少,又容易夸大任务的难度。这个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客观的数据,来增强自己信心。

以前我不太喜欢写学术论文,觉得条条框框的味道太明显,每次坐在电脑前都要很大的意志力。

但我统计过,写毕业论文大概纯时间 40-50 个小时,SCI 论文前期工作准备好,20 小时左右能有初稿。包括很多人觉得钢琴难,实际上在琴房 60 个小时左右,流行钢琴就入门了。

总之,真实的客观数据可以帮自己找到做事的节奏和信心,也方便日后做更客观可行的计划。

写在最后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几年我慢慢意识到,做好一件事远没有我过去想得那样简单,但也不会像一些人那样把社会想得很险恶,我仍选择多看事物的光明面。

家教「心善」的大方向没有问题,只不过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有「保持初心」的能力。这也是几年跨国恋能保持至今的小秘诀,「相信简单的美好,去付出进而让它实现」。

我很感恩导师给了我研究生 3 年的学习机会,锻炼了我如何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果可以重来,我还是会选择读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