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师生: 他们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师, 也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在决定自己命运的同时,也直接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受教育的人多了,人才就多,国家才有可能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说得宏观一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最终目的,但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何这样讲?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可它在丰富的含义和扩展人的价值方面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所以教育对于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我们每个人重新思考。

为了完成这样的使命,我国教育历史上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一些群体也会被淘汰,比如曾经爆红一时的“中师生”,即中等师范学校学生。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虽然大多数人都从事了小学教育方面的职业,但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绝对不是用金钱就可以衡量的

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一扫社会上的“文盲障碍”,毕竟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阻碍。可想要提高全民教育水平,首先要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和师资力量,这样就可以为教育甚至国家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力量。可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教师岗位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

为了解燃眉之急,教育部决定让中专生走上教师岗位,弥补这样的缺口。对于这些孩子本身而言,他们内心所想的就是“早毕业、早工作、早挣钱”,这样的政策恰恰为自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对于当时进行义务教育的大部分孩子来讲,中专是他们毕生想要达成的目标。

一批批人才步入院校,一批批岗位工作人员被培训,但这并不代表质量有问题。据说一个地区报名的都在五六千人,但能被录取的只有100多个,这个概率可以说少之又少。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尖子生,放在如今可能考上985或211,当时只能当小学老师,着实有点可惜

时代产物

随着岗位人员的逐渐填满,这一政策也慢慢被取消,直到1999年彻底步入尾声。虽然只有中专文凭,但贡献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当时他们毕业的时候都是十七八岁,到现在都四五十岁的年纪了,最好的青春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你说他们带来的价值多大?

现在自己如果想要换一份工作,或者说等退休了找一份清净的工作,大专和本科也成为了“敲门砖”。如此尴尬的位置,他们内心却没有任何怨言,如果是你的话,你个人又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国家为了回馈他们所作的贡献,不断给予他们各种福利待遇,这是对他们的认可

很多人将他们称之为“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这个评价未免过于完美。他们德才兼备,有的在偏远山区扎根到现在,只是为了完成个人的责任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真的应了古代所说的那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群人的高尚品质必将被载入史册。

品史君说

在品史君看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他们的特色。时代在发展的同时,他们也要渐渐交出自己手上的接力棒。虽然内心带有很大的惋惜,但不可否认他们的优秀,这值得所有人去尊重。

对于中师生来讲,有多少的委屈和无奈只有自己知道,可时代不会重来,平和或许才是人生的最终追求”。希望你们的奉献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不断启迪着我们后代并延续下去。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